毛诃子
本品始载于《新修本草》,原名毗黎勒:“味苦、寒、无毒,功用与菴摩勒同。”年调查证实其原植物为毗黎勒。因本品与诃子同属,果亦相近似而被毛,故名“毛诃子。”
帕如拉(藏药名)。
本品系藏族习用药材。为使君子科植物毗黎勒Terminaliabellirica(Gaertn.)Roxb.的干燥成熟果实。
落叶乔木,高18-35米,胸径可达1米;枝灰色,具纵纹及明显的螺旋状上升的叶痕,小枝、幼叶及叶柄基部常具锈色绒毛。花期3-4月,果期5-7月。
生于海拔-米的山坡阳处及疏林中。
产于云南南部。
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本品呈卵形或椭圆形,长2~3.8cm,直径1.5~3cm。表面棕褐色,被细密绒毛,基部有残留果柄或果柄痕。具5棱脊,棱脊间平滑或有不规则皱纹。质坚硬。果肉厚2~5mm,暗棕色或浅绿黄色,果核淡棕黄色。种子1,种皮棕黄色,种仁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涩、苦。
暂无习用分级方式。
甘、湿,平。
清热解毒,收敛养血,调和诸药。用于各种热证,泻痢,黄水病,肝胆病,病后虚弱。
水分不得过12.0%(通则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5.0%(通则)。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0.0%,
▼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