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西青果 > 西青果入药部位 > 正文 > 正文

由唐代女子服饰演变看文化兼容与并蓄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6/3 17:14:53

力匕

由唐代女子服饰演变看文化兼容与并蓄

凛凛子

阝勹

风吹衣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在街上或者网络上常常能看见穿着汉服或汉元素服饰的人,轻纱漫步,风姿绰约,穿过纷繁复杂的传统花纹仿佛能看到一些来自大唐盛世的空前绝后的文化碰撞与万国来朝的无尽繁华。

透过这些传统服饰我们也能推演和了解一些唐朝的兼容并包的文化对于当时服饰的影响。

唐制汉服是我国古代服装发展的鼎盛时期,款式、色彩,图纹花样等都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其中女子的服饰更是与时俱进引领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和时尚潮流,高耸的发髻,纷繁复杂的齐胸衫裙、诃子裙,坦领等服装等无不昭示着曾属那个时代的繁华。

唐代是我国政治文化经济乃至外交程度都高度发展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繁荣鼎盛的时代,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状态,建立了统一繁盛的国家,特别是文化方面,由壁画、雕刻、服饰、发髻、书画、陶俑、绣品,丝织等都能体现出来文化的高度发展。

隋至初唐时期,由一些出土的陶俑可以看出女子服饰尤其是仕女服饰基本上是延续了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的袍衣并存,窄小细瘦,袖子也收紧。大多是较为紧身的,这种紧身服饰是隋朝时人们吸收了胡服的服饰特点,认为这样劳作、行动乃至作战更方便一些,所以男子作战时的战衣也大多为紧身,便于行动。

如下图永泰公主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窄袖衫,半臂上衣,较为贴身的长裙,披帛。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幅壁画中袒胸露臂的是永泰公主家的歌女,歌女为了取悦达官贵人而如此穿着,平民家的女子是不能的。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唐代较为开放的文化。

(图为永泰公主壁画)

(图为汉华庭唐制半臂汉服复原)

当时的女性除了衫子、半臂、长裙外,还常常穿袄、襦、袍。衫是夏季穿的衣服,一般为单层,用罗、觳(hú)、纱等轻薄的织物织就,而襦是冬季衣服,在内絮上棉花,起到保暖的作用,又搭配裙子,称襦裙。

按裙腰的高低分为齐腰、齐胸、高腰襦裙;按领子的式样分,分为交领和直领襦裙;按夹里分,分为单襦复襦,单襦型近于衫,复襦接近于袄,红紫色最为流行。

(图为栖月海棠汉服复原款齐胸襦裙)

敦煌莫高窟壁画里展示的着坦领汉服的飞天仙子也是体现了唐代女子的服饰情况,仙子飘摇纷飞的披帛和衣袂,襦裙上纷繁复杂的花纹让我们透过这残缺掉色的壁画仍然能够窥见大唐曾经的盛世繁华。

(两图为重回汉唐齐腰半臂襦裙与坦领)

女性除了穿着裙子以外也会穿胡服,胡服流行于初唐至盛唐时期。《旧唐书》记载:“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诗人元稹《法曲》道:“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服也就是翻领长袍,袖口收紧,大致为腰系艓幞带,下穿波斯裤,头戴浑脱帽,足著金锦小蛮靴,这种服饰由波斯传入,一般男女都常穿,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穿着胡服的妇女。

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市井平民都以着胡服,听胡乐,吃胡食为时尚,颇有西餐最初传入我国的流行程度,这一系列胡风的流行自然也使得胡服广为流行。这种胡服流行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外交开放程度大,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吸收并蓄。

(图为裳宫语唐制圆领袍)

盛唐时期的服饰更为华丽纷繁,初唐时期女子体型较为瘦弱,身形细瘦,所以多着窄小紧身的胡服,到了盛唐,一方面由于物质生活质量渐渐提高人们体型也发生变化,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兴起,因此女子的服装开始变得宽大,趋向圆润。这时女子着齐胸襦裙,贵族妇女着诃子裙,裙子都是高腰束胸的形式,宽尾摆拖地,既能遮盖圆润的腰身也能展示出白皙姣好的胸脯,展露出曲线美的女性人体结构。披帛是女子挎于臂膊上的纱制长条带,走路时能随风摆动,摇曳生姿,更能有“风吹衣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之美。

(图为锦裳御阁齐胸复原款齐胸襦裙)

此时女子衣裳开始逐渐趋于华美富丽,花样也开始纷繁复杂更吸收了其他国家的花纹织造,色调大都以暖色、华丽之色,尤其喜用红色、绛紫、橘色等,材料也大都用质地厚实绵密的织锦,衣领、袖口都织有宽阔的织金锦花边,配以回鹘髻,饰以簪钗,耳环,颈链等精美首饰。宫中衣着往往能带领民间风尚,好像现代女子喜欢追逐时尚,紧跟时尚潮流。宫中的穿着打扮便如时尚的风向标,最受民间追捧。

(墨名堂原创汉服诃子裙)

这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一篇,也是女子衣着最大胆的一次,造型华贵,配饰富丽,宽袍大袖更显得大气优雅,简单的女子衣物也体现了唐朝时手工业、丝织业的发展,轻纱薄如蝉翼,亦能隔几层尤见痣。

唐全盛时,物产丰盈,文化鼎盛,经济飞速,万国来朝,极为满足的物质生活和宽厚开放的律法政策也让人们不再担忧有今日无明日,吃不饱饭等生存问题,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各类舞蹈,戏曲、游艺杂耍、文人风雅、业余消遣活动越来越丰富,人们自由度也增高,男子自由恣意随性;女子追求美丽,对美的渴望更加强烈,各类美的事物引领着种种风尚。

女子开始梳高发髻,着华服,化花钿妆,面靥妆、斜红等等,这三种妆容在唐朝时极为流行,然而最新奇的是这三种妆容并不是起源于唐朝,花钿妆据说最早是南朝宋武帝寿阳公主的额前落了花,花瓣掉落仍有痕迹,便引得女子效仿。面靥妆更是在三国时期便已有传说。斜红妆是在三国魏文帝曹丕宫女误撞屏风伤愈后仍有淤红,但文帝仍宠爱如旧,女子们也以之为美。早已是百年之前的流行风尚在唐朝时却能复火如前,甚至在唐朝时更加火爆,足以说明唐朝对各类文化的追求、对满足精神生活的渴望,女子们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开放包容。

与服饰相配的发型发展大抵为:初唐时的女子主要的发型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等,此时的唐朝正处于上升状态,文化发展缓慢,女子的发式还较为简单,样式比较单一。而盛唐时期,女子的发式就变得纷繁多样了。多出现:惊鸿髻、双环望仙髻、飞天髻、朝天髻、垂髻等,最流行的还是倭坠髻,盛唐时的女俑多是此发髻。

渐渐开始流行高发髻,假发开始在盛唐时流行,在头发中垫上由木头做的假冠、发垫,垫高发髻,称为“义髻”。女子在义髻上插上珠花首饰,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高发髻。

唐朝中后期至晚唐时,国家经济实力逐渐江河日下,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更是不理政事,纵情犬马声色,导致国家发展停滞,社会各阶层矛盾加深,统治腐朽,国力锐减,战争贫起。

此时的女子主要的发髻样式有从髻、坠马髻、晚唐高髻、闹扫妆髻。变得更加繁琐复杂,梳妆要好几个时辰,在发髻上还要缀以各式珠宝,华丽奢靡异常。珠玉繁重,让这些女子甚至走路都要让人搀扶,一副慵懒疲乏之态。但这并不是唐朝仍然兴盛繁荣的表现,反而是过于浪费奢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表现。

而此时的女子服饰也更加华贵精巧,在轻柔帛纱之上印制或绣以花鸟虫鱼,团花锦簇等美妙图案,真是姹紫嫣红,争艳斗盛。恰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在今日我们看能到的这些属于极盛大唐的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尽心创造、艰苦劳动后为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而此时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等领域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晚唐时政治形势江河日下,社稷不稳,各地割据骚乱,政治危机加深,经济发展缓慢,朝堂党争不断,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花间词也是在此时期逐渐发展起来,虽然词中辞藻华丽,欢叙辉煌,描写了很多极美女子服饰,但也掩盖不了晚唐时社会动荡不安繁荣不再的事实,就如陆游跋《花间集》"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至此".

诗人逃避现实,官员纵情声色,贵族醉于犬马,天子不理政事,江河日下的是国家实力、社会形势但蒸蒸日上依旧发展迅速的还是此时的服饰文化和女子几乎病态的美,仿若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出浴的娇态一样:“侍儿扶起娇无力”这是晚唐时身着华贵衣服戴以高发髻金银珠饰的女子也是气数已尽,奄奄一息的晚唐,以节俭励精图治而启的大唐又以无尽凄凉,哀怨一片结束,恰若可怜人的一生,少年时奋发勃起,中年时翻手为云,晚年却寿数不多,景象凄凉。

曾经万国来朝、繁盛无匹的大唐早已湮灭在历史风云中,往事如书,那些瑰丽如珍宝的各类文化更像是书页装饰的中的金片,散发着经久不衰的光。

唐朝女子的服饰文化不仅仅代表着当时文化的发展变迁也是体现着唐朝的发展趋势,通过一些出土的仕女俑和壁画我们也能略略领会一下大唐的风采,从历史的窗户纸后窥见盛世大唐。

(文中描述的汉服形制等有些仍存在争议,本文所引用服饰图片皆得到授权,商用盗用必究。)

原创文章:凛凛子

文审:仁山里

版式:一只凛凛子

编审:一只凛凛子

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qingguoa.com/rybw/110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西青果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