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西青果 > 西青果入药部位 > 正文 > 正文

现代汉服体系分类指南PPT图表详解六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10 17:02:15
头部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70204/5213348.html

图文来自:原创现代汉服,特别声明:本号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前期摘要:

上一期我们讲述了汉服体系的部件体系,部件体系是组成每件汉服单品的基础,即汉服的最小组成,包含裁片、结构、纹理、图案、颜色、花纹等属性。拆分依据是古代汉服体系中最为基础、主流款式的形制,将每件单品拆解成最基础的单元——裁片、结构和部件。希望于这种方式,让现代人对汉服款式中的平面剪裁和基础结构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也为现代汉服运动参与者和实践者,对基础款式的传承与再创作提供借鉴和思路。

前面讲述了目前面临的三种思路,简述为三条道路,我们提倡的是走第三条道路,即建构现代汉服体系。

在前工业时代,古代汉服体系因为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消亡,这个消亡的过程是剧烈的,也是漫长的,是量变的,也是质变的,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要说汉服断代了,这是因为当我们站在整体性的历史高度,站在我们现代中国人的立场来看,“汉服”这一文化门类的确是存在断层、失忆和停滞。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礼仪应用层面的断裂,造成的后果是汉服这一文化门类“严肃性”“权威性”丧失;民俗实用层面的断裂,造成的后果是汉服这一文化门类“普及性”“自我演化”“与时俱进”能力丧失;实物传承层面的断裂,造成的后果是汉服这一文化门类无法自证其“完整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大众观念层面的断裂,可以认为是最为致命的环节,造成的后果是文化意义与文化符号直接分离甚至是背离,从而彻底丧失了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这种断代,不是指实物形态完完全全地人间蒸发,咔嚓一声整整齐齐地切掉,而更多的是指从实体应用到观念认知的全面消失和异化。这种整体性的文化断层,是几百年来历史的结果,是我们真切感受的社会现实,不是用一件文物、一件古董就能否定的(正如稀疏的几根头发不能改变秃顶的性质)。

这是今天“穿越”“日韩服装”“演戏”“道士”“寿衣”“奇装异服”……等一切冷嘲热讽的根本来源。

我们面对社会的一切不理解和恶意,首先要搞清楚背后的原因和来源,当找到了根源,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因此,根源既然在于观念的缺失,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让大众认识到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是中国众多传统文化门类中的一种。

汉服复兴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雨历程,在今天已经取得了相当值得一说的成绩,首先肯定是无数人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心血,必须加以肯定和鼓励。

在这可喜可贺的辉煌成果之下,从分析问题以求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本文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期待推动汉服复兴事业更上一层楼。这种分析,是基于善意的解决问题的分析,而不是以点带面否定所有参与者付出努力的攻击。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此起彼伏的活动中,较少地甚至没有向外界或者向参与者传递汉服的观点、价值和目标。换句话说,站在大众的视角,他们的目光被一场又一场流光溢彩的华服美饰所吸引,被一个又一个貌若天仙的颜值模特所震撼,但是并没有人或者极少有人明确和及时告诉大众:

1、这群人在做什么?这是什么东西?什么意思?

2、这群人的诉求是什么?目标和理想是什么?

3、与大众有什么关系?

媒体的通稿往往反映了作为观众的大众的心声:啊,又是一场穿越秀、又是一出华美的表演。挺好看的,挺美丽的,挺有心的。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须知,汉服复兴的目的不是为了丰富表演服饰的种类,并不是穿上大街、在活动展示出来就自动地让旁观者知道汉服复兴的意图了,更不是自动地就让大众清晰明确地了解汉服的价值、意义和必要性了。

须知,现在大众还存在着极大的误解,这是积攒了几百年的浓重的误解,怎么可能靠大众自动脑补来完成理解和支持?

尤其是,目前汉服群体,从业者最为严重,普遍秉持的朝代论,动辄“唐制”“宋制”“明制”的自我标签,把汉服复兴事业消解为朝代古装的个人爱好,大家明白这个性质的严重程度吗?

按照正常的、正确的做法:汉服群体及从业者90%的精力要放在“上学穿什么”、“上班穿什么”“居家穿什么”“结婚穿什么”“出席宴会穿什么”“冬天穿什么”“过节穿什么”“出席论坛穿什么”“中年男人穿什么”“小女孩穿什么”“拍照穿什么”“弹琴穿什么”……等等现代生活具体场景的汉服研发上面,10%的精力放在“唐代人穿什么”“宋代人穿什么”“明代人穿什么”。

现在恰恰相反,普遍的风气是从业者90%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唐制”“宋制”“明制”的自我感动上,研发出来的衣服形制符合古墓就行了,至于这样的衣服具体可以拿来做什么用呢?让消费者自己去看着办吧。直接导致消费者不分场合乱穿衣,用力过度和用力错误。

有人说,大放量、两片裙、长干寺等等不也是在提倡生活日常化吗?本文不针对谁,本文针对的是目前顽固的、非学术研究性的朝代论思想,只要研发的出发点是从古代文物里撷取碎片化信息来作为现在具体操作的指导,那么这个思路、这条道路指向的必然是狭窄的“朝代古装”。若只是做古代服饰史研究,说这个朝代那个朝代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汉服产业,从事这个产业的从业者,还在朝代论的深坑里乐此不疲,那么可以预见,这个市场将永远局限在“朝代古装爱好者”的范围内,永远不可能向大众普及。

朝代复原装束也是现代汉服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着展示、研究的特定用途。严谨的朝代古装复原,有学术研究、与韩国人对线、影视剧服化道指导的价值,但是不能成为今天汉服复兴的主流指导思想。

力图让汉服向大众、全社会普及的从业者,他们的思路和逻辑恰恰相反,是先确定现代社会实际场景需要什么衣服,再去古代汉服体系中提炼出来的范式作为依托,研发出产品;而不是去古墓里翻文物,毫无目的、全凭运气,翻出来是啥,现代人才能穿啥。

当每次看到有人说“我入坑了”“我是大明少女”“可以与地球人衣服混搭吗”“形制存疑吗?”这类言论,就非常无奈,因为在大众眼里,今天很多从业者所做的活动所做的衣服所做的宣传,传递到大众那里的信息,是“玩具”,是一种没有现实意义的“个人喜好”,是“穿越”和“扮演”古代人。在不少从业者和推动者的不懈努力下,再通过媒体的报道向民众传递了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信息,但是还远远不够,因为不能让更多人知道汉服、了解汉服,当然就无法改变原有的成见。

当很多很多从业者在努力日常化、大众化、普及化汉服时,如果没有正确传递出汉服的观念,将极大地消解人们的努力。其实很多商家的产品已经具有社会生活领域应用的功能,但是这种努力的意义却被朝代论消解。这是为什么现代汉服团队一直在批判“朝代论”、批判“唐制”“宋制”“明制”“这制那制”的原因。

不服气的朋友可以去仔细想一想,讲“唐制”“宋制”“明制”“这制那制”的人可曾想过现代社会中汉服的定位和未来发展?可曾分析和解决过汉服与华服的关系?可曾提出过现代社会中建构现代汉服体系、能够让大众接受的,普及性的应用方案?

作为立志要复兴一门古老文化门类的践行者,我们一开始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从年我们就清楚地明白地表达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要找回并重新建立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以及普及这种观念(这也是我们的初心)。

考据文物就像水泥河沙一样,是基础性工作,是为建立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服务的,而不是用来制造门槛、优越感和圈层的手段,更不是用来消解汉服意义、功能和目标的工具。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我们用图表做出了路线的展示:

我们这个时代最终的目标指向的是建立现代华服体系,全称是隶属于社会主义文化范畴的现代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华服体系,不是封建主义华服、也不是资本主义华服,更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华服。

社会主义现代华服体系是一个未来的总目标,就像是一座宏伟的大楼,需要经过无数人长时间广泛的实践之后逐步地形成。但是总的来说,是由56民族的服饰文化精炼萃取之后,历史地、大众地、整体性地升华凝结而成。社会主义现代华服体系是中华民族年历史、56民族文化、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集大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人一事就可以促成的,所以这栋宏大的大楼,是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在目前这个历史阶段,我们能做的,就是为这座宏伟的大楼打地基,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范畴的现代汉服体系的意义在于,与其他兄弟民族服饰体系一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华服体系这座宏伟的大楼打地基,承担先导、实验、试错的社会功能、历史功能。

因此,把汉服与华服对立起来,或者用华服来贬低汉服,是非常莫名其妙的。修大楼的第一步就是打地基,大楼从来不会贬低地基,跟地基比格局,也不会否定地基的的作用,更不会跳过打地基阶段直接开始修大楼。

因此“唐制”“宋制”“明制”“这制那制”的人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偏离了时代召唤,偏离了建构华服体系的宏伟目标,完全走向了一条狭窄的自娱自乐的个人爱好小路,带着一众爱好者拼命地往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还自以为是地到处出警。如果说华服是修建大楼、汉服是打地基,那么做朝代论就是研究水泥河沙。

打地基当然要研究水泥河沙,但不是只有水泥河沙,更不是把修建大楼的宏伟蓝图搁置在一旁,号召大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qingguoa.com/rybw/9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西青果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