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西青果 > 西青果入药部位 > 正文 > 正文

学术资料浅谈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概念关于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29 12:03:41

论文目录

引言

一、定义表述

二、界定原则

三、基本属性

第一重属性

1、体现了服饰美学

2、展示了工艺技术

3、搭配的创造力

第二重属性

1、悠久的历史

2、体现了辽阔的疆域

3、与制度文化的关系

4、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5、非文本社会变迁史

四、基本内容

五、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浅谈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概念作者:张梦玥

西南大学历史系,年

摘要汉民族传统服饰(简称汉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目前学术界和民间对其尚缺乏足够研究和了解。本文阐述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的概念的文字表述、界定原则和基本属性,介绍该服饰体系基本内容,可以分为甲乙丙丁四大类,每一类下面再详细划分出具体款式,主要有上衣下裳、襦裙、深衣、直身、褙子等种类。该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吸收外来元素,不仅成为了古典中国占主导的服装类别,更深刻地影响了东亚的服装风格。尽管该服饰体系消亡了三百多年,但是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今天人们所热爱,并且在中国崛起和礼仪复兴的时代,有着强烈的现实文化意义。关键词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复兴Ontheconceptofhan-chinesetraditiondressZhangmengyueHistorydepartment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China

Abstact:HanFu,thetraditionaldressofHan-Chinese,hasitslonghistoryofthousandyearswithplentifulculturalcontents.However,ithasnotbeenwellstudiedintheacademicworldanditishardlyknowningeneralpublicatpresent.Inthisarticle,theconcept,somebasicattributesandtheculturalsignificanceofHanFuwillbedefinedandelucidatedaccordingtotherelevantancientChinesedocuments.ThesignificanceofHanFuinthe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andthehistoryofChinesecivilizationwillbediscussed.InvestigationsontherevivalofHanFuincurrentChinesesocietywillalsobereported.

Keywords:hanfu;Han-Chinese;traditiondress;revival

引言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合称,其中的“华”字就来源于我们祖先创造的美丽服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左传》定公十年孔《疏》)。年10月,中国姑娘王珊身着汉族服装参加获国际小姐选美,获得“最佳民族服饰奖”。可见,这袭羽衣的魅力是举世公认的。然而,汉族是世界上唯一民族服装认同发生错乱而将美丽的衣服当作“古装”的民族。当今天人们身着此服装走上大街之时,往往会被人误认为日本人或者韩国人,几乎没有人能正确指出该服饰的名称与背后的文化意义。今天的中国人,大多数都认为自己属于汉族,但是在许多人看来,汉族没有自己的特色,当然也没有民族服饰,在举行56民族聚会的时候,惟独汉族姑娘不知道穿着什么服装[1]。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四十一章》。汉族服饰有几千年的生命,沧海桑田,历尽磨难。至大无形,至广无垠,很难用一两句话完整地描述她,历史太悠久、内涵太丰富,甚至一般人怀疑她的存在。有人穿着汉服出现在街头后[2],复旦大学杨志刚副教授称:“这(汉服)其实是个伪命题,汉服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汉族人的服装,从汉唐至宋,一直到明清,均没有一个固定的样式,都在不停地变化”;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说:“‘汉服’其实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因为服装总是在不断地发展。”(《东方早报》年12月3日)但是,汉服的的确确是客观存在的,这个概念并不虚无。一、定义表述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明朝以前(含明朝,约黄帝时期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五千年),在以华夏(汉朝之后又称汉)族居住区及其周边地区,以华夏(汉)民族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和传承形成的、表现民族性格与特征的、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传统服饰体系;或者说,汉服是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的、以上溯炎黄,下至宋明的华夏(汉)文化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而成的而来的、体现民族性格与特征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Han-Fu,shortfor"traditionalHanChinesecostume",referstothecostumesystemthathadexisteduntiltheMingDynasty(foraboutfivethousandyearsfromtheeraofHuang-Ditothemid-17thcenturyA.D.),andwhichhadbeenestablishedthroughitsnaturalevolvementandinheritancewithintheinhibitingareaofHua-Xia(orHan,sincetheHanDynasty)peopleandtheiradjacentneighborsbasedontheuniquecultureofHua-Xia(orHan)peopleformedduringtheirevolvement,characteristicoftheHanpeopleanddistinctivefromothercostumesystems.Inotherwords,Han-FuisasetofcostumecharacteristicoftheHanpeoplewhichhadbeenformed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history,havingasitsbasis,fromwhichithadderiveditsexistencethroughitsnaturalevolvement,theHua-Xia(orHan)culturewhichdatesbacktotheYan-HuangeraandcontinueddowntotheSongandMingDynasty.

汉服是一个总集的概念,并不是特指某种服装款式。汉服概念强调的是整体的观念,是该体系的总括。任何一种款式都是该概念的具体体现。而这个总集的概念也是由无数各有特色的具体部分组成的。不能用部分去概括整体,更不能认为各个部分不同就否认整体概念的客观存在。就好比硬盘与显卡相互不同,但不能否认“计算机”这个概念一样。

“汉服”这个概念自古已有,据宋朝人叶隆礼《辽志》记载辽国统治者“国主与汉官即汉服”,衣着上完全把自己和汉人一类了。《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廷元旦大典:“诸国使人,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大使拜则立左足,跪右足,以两手着右肩为一拜。副使拜如汉仪。夏国使副,皆金冠、短小样制服、绯窄袍、金蹀躞、吊敦背,叉手展拜。高丽与南番交州使人,并如汉仪。”辽国副大使穿着汉服,而“高丽与南番交州使人”也运用汉的礼仪。宋朝皇帝看到南蛮的服饰“皆椎髻乌毡,并如僧人”,于是在完毕大典后“旋赐汉装锦袄之类。”(孟元老的笔记《东京梦华录》卷六《元旦朝会》)《辽史》卷五十五志第二十四仪卫志一舆服:“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人晋之遗制也。”《辽史》卷五十六志第二十五仪卫志二国服:“汉服黄帝始制冕冠章服,后王以祀以祭以享。”和“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在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有明确记载[3]。

崇祯四年(年),明朝张春兵败被俘,坚不投降,后金将其监禁在沈阳三官庙。当时,一位出使后金的朝鲜使者回国后,向朝鲜国王报告了张春的情况,说(张春)“不为剃头”“着汉服居于寺中云。([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九年闰十一月壬戊)朝鲜文献对张春的衣服,使用“汉服”一词。由此可以知道,汉族服饰的概念,已经完全形成了。

汉族在古代又称华夏,汉服在古籍中还多次被称为华服。《旧唐书·文苑传上·谢偃传》(卷一九○,上,列传第一四○上),写道:“故使曲者乱直,邪者疑正,改华服以就胡,变雅音而入郑,虽往古之轨躅,亦当今之龟镜。”“华服”有两层含义:一、华夏民族的服饰;二、华美的服饰。这两层含义实是密不可分的。

二、界定原则

判断一件服饰是否是汉服,除了外型以外,还要落脚到是否是“民族服饰”这个概念上。服饰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是服装与装饰的集合(“衣着和装饰”《现代汉语词典》P商务印书馆年7月修订版)。服饰是人类发明的,最初具有的是蔽体御寒等实用功能。“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由于它所具有的明显的使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功用,使它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4]。由此可见,服饰是历史范畴,为人服务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服饰归属人文及文化的范畴,因此人类制造服饰、穿戴服饰,就意味着人类在创造文化和展示文明。”[5]服饰从一诞生就具有社会属性。板仓寿郎认为“必须把服饰作为人们内心深处的意识问题来进行探讨。”[6]反映民族属性的服饰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随民族出现而出现的。“服饰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它的形成、演变标志着人类物质、精神文明的逐步提高,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征的集中表现。”[7]与其说服饰体现了人的内在,不如说是人意识的外在反映。

“人们的服饰打扮,虽属于个人的生活外观,却也反映出他所属的那个民族、群体的特定的社会习惯、文化心理和社会经济背景,标志着某种特殊的规定,蕴含着一些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的习俗禁规内容,就某种意义而言,服饰习俗可以说是特定民族文化、审美情趣、阶级结构、社会意识的外现。”[8]而在马克思《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有更为精辟的论述:“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其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道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认。”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服饰决不仅仅只有遮蔽御寒功能,还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甚至可以说,服饰是人类第二张皮肤。那么,服饰文化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文化与文明两者的词义有些区别,这里不去刻意区别。一般采取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的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

而民族文化则是文化这个范畴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这个民族并未消亡的世界里,我们必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qingguoa.com/rybw/9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西青果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