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西青果 > 西青果生理特性 > 正文 > 正文

名师讲堂精华录中日文化如何分道扬镳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28 12:19:10

责编

复旦大学图书馆陈铁英

名师讲堂第2期:中日文化如何分道扬镳

讲座信息回顾

简介:冯玮教授认为中日两国的关系更像是“一山带水”。所以在这方面如何来处理中日关系也很必要,此篇名师讲堂就围绕这个主题来谈一下中日文化如何分道扬镳。

本期主讲人:冯玮

著名日本问题专家,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日本庆应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日本史、中日关系史研究。

该期讲座于年4月12日19:00直播,错过直播的读者可以阅读讲座内容摘录或者点击“阅读原文”进行收听。

本期内容简介:

东亚地区有两大结构,一是”东亚秩序“,由册封体制和朝贡贸易构成。在东亚秩序中,中国和日本不仅从未存在从属关系,而且以公元年“白江之战”和年甲午战争为节点,两国长期互争雄长。

一是“汉字文化圈“,由汉字、儒教、佛教、律令制四大要素构成。这四大要素都对日本构成极大影响,但都在日本产生了明显变异,最终和中国“分道扬镳“。

本讲座主要揭示在汉字文化圈中,日本如何与中国分道扬镳及其特征和表现。

讲座内容摘录

各位听众,晚上好!今天很荣幸能够在空中跟大家交流,聊一聊中日文化如何分道扬镳。我怎么会想出这么一个题目呢?因为我从小在语文书里面就学到一篇课文,对我很有启发,那就是瓦特发现壶盖为什么顶起来?就是因为壶盖为什么顶起来这个问题使他最后成为工业革命的旗手,成为一个蒸汽机的发明家,所以我从小也比较注意培养这种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意识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我们知道,朱熹就强调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质有疑时,有疑方能答无疑,所以问题意识始终在引导着我们。

这个中日文化如何分道扬镳?我是在小时候看一部革命样板戏叫《红灯记》,《红灯记》里面,李玉和和鸠山的一段对话对我很有启发,李玉和对鸠山说,我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当时对这个问题没什么感觉,但是以后,在从事日本问题研究以后,我就发现中国和日本,特别在文化方面,他显然是分道扬镳的。要说到中日关系,我们经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特别是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在年以后进入了所谓的蜜月期,当时谢冰心——著名的美女作家,她最先提出以所谓“一衣带水”来形容两国的关系。但是事实上,中日两国的关系更像是“一山带水”。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知道如何来处理中日关系也很必要,那么今天就围绕这个主题,我想谈一下中日文化如何分道扬镳,因为有一个概念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所谓的“东西方文化”。有一本书大家不知道是否知道,那就是前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写的《东西方文化之调和》。《东西方文化之调和》这本书呢,对东西方文化这个概念我始终存在一个困惑,因为日本文化、中国文化虽然同属东西方文化,但是实际上它两者还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的。大隈重信我想大家可能听说过,至少早稻田大学应该知道,早稻田大学早先是个稻田,他就是早稻田大学的一个创建者。关于东西方文化这个问题,还值得提的另外一本书就是曾经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奖的日本著名的学者森岛通夫,森岛通夫他写了一本书,在80年代中期的时候被翻译成中文叫《日本为什么“成功”》,他把日本为什么成功概括为一个公式:“东方思想道德”加“西方科学技术”。那么东方思想道德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毫无疑问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受到中国影响的日本文化,其实和中国本土的文化影响他的原型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以至于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的阿诺德?汤因比,他在历史研究当中甚至不知道应该把日本文化归入哪一个文化范畴,所以他称之为是“中国文化的月光文化”。

谈到东方,我们首先要了解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就是所谓的东方秩序,东方秩序,它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册封体制,一个是朝贡贸易。说到册封体制,我们知道中国和日本并不属于册封的关系,例如在年,当时日本提出要和中国签署中日修好条规的时候,中国方面犹豫再三,最后认为,邻邦日本提出这个要求是应该答应的,因为日本他和越南、朝鲜不同,他和中国不属于册封关系,也就是说两国的关系还是对等的,那么在中国和日本都分别同西方国家签订条约的情况下,如果要拒绝日本的这个要求,那是不合情理的,而且导致两国关系的恶化。还有一个就是朝贡贸易,日本和中国就不属于朝贡贸易关系,以前只存在一个勘合贸易关系,它是平行的,不是上下的,因此这两个问题就构成了在东方秩序当中两国关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互争熊掌。日本对接受中国的册封是非常感冒的,例如在PPT上显示的这张图片,就是当年日本的丰臣秀吉,他在接到中国明成祖皇帝的一个册封诏书,也就是说册封他为日本国国王的时候,他勃然大怒,而不像琉球国王也好、朝鲜国王也好,他都是要求中国皇帝册封,没有这个册封诏书,他们都惶恐不安,因为没有得到中国的认可,他这个名分不是正式的。那么谈到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呢,我们就必须要说到汉字文化圈,因为在东方秩序当中,朝贡体制和册封贸易两者没有关系,但是在汉字文化圈当中,它所构成的四个要素,也就是汉字、儒教、佛教和律令制,都是由中国深刻地影响到了日本。首先,我们可以先说一下汉字,说到汉字,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些国家是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例如海峡两岸以及越南以及韩国现在,除了越南的文字已经拉丁化了,韩国依然存在了一些汉字,日本就更不用说了,存在大量的汉字。儒教同样如此,是中国影响了日本,大家看到这个八卦图,可能会联想到道教,其实它就是儒教的logo,它也是儒教的一个标志。佛教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世界佛教的中心已经转向中国,是中国不断地影响了日本。还有就是律令制,例如日本开始建立律令制,开始有宪法17条,开始有官位12届等等,都是受到中国的影响。

语言我们知道非常重要,德国著名的学者威廉·冯·洪堡,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叫“语言世界观”。他提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是由语言结构决定的。在这以后,两名德国学者,他们也是师生,提出了一个“萨皮尔——沃夫假说”,这个“萨皮尔——沃夫假说”就说得比威廉·冯·洪堡更加直接明了,他们提出,一个民族的语言结构决定该民族的文化结构,确实,就日本来说,他和中国语言的不同,首先也影响了两者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这里,我想首先扼要地介绍一下世界语言的三大类型。世界语言有三大类型,一是曲折语,例如印欧语系,它就是属于典型的曲折语,它的特征就是通过词尾的变化,通过词尾的曲折变化来体现它的语义。第二个是粘着语,它是以突厥语系为代表,例如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等五个民族都是属于突厥语系的,日本、韩国,它都是属于突厥语系的,突厥语系的主要的特征,就是动词是放在最后的,它不是主-谓-宾结构,而是主-宾-谓结构,例如我们说“我吃饭”,但是如果日语说起来的话就是“??(日语)”——“我饭吃”,大家在一些影视作品当中,在一些抗日剧当中就可以听到非常具有粘着语特征的这种中文,例如“你的什么的干活”——“??(日语)”,动词都是在最后的,尽管这种中文,日本人是根本听不懂的,中国人也觉得非常滑稽,都是生造出来的。第三个,那就是汉藏语系,孤立于以汉语作为代表。汉语——它是属于孤立语,它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个就是语序非常关键,例如“我爱他”和“他爱我”,那含义完全不同,另外还有,它同音是特别多,例如“教授”至少就有两种写法,那么这里我写了四种。那就是还有一个就是复综语,复综语呢,讲的民族非常少,就是主要是爱斯基摩和印第安,它的特征就是动宾要放在一起,也就是说“吃饭、喝酒”它都已经放在一起,所以它经常一开口就是个句子,有谓语、有宾语,而不是单独的说“吃、喝”,那是不可以的。那么从这一点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到,从这里开始我们就可以发现它已经在语言方面两者已经分道扬镳了,那么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始于公元前16世纪,就是甲骨文,甲骨文形成很少,因为根据历史的记载是在光绪年间在年当时国子监的祭酒,在光绪年间年当时国子监的祭酒王懿荣,他生了疟疾,后来呢,他就通过龙骨——他的一个老乡给他的一个龙骨粉,它里面就辨别出了最初的甲骨文。再后来呢,就是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刘鹗,字铁云,他写了一本书叫《铁云藏龟》,由此揭开了中国甲骨文的秘密。再后来,通过殷墟的考古发掘,就证实了中国有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但是日本不同,日本有文字的历史非常短暂,比中国要短得多,日本有文字,基本上开始普及是在公元八世纪以后。中国的特征是两个词,这是我的概括,一个是乌龟,还有一个是海龟(归)。如果说前一个是中国独特的文字的形成的历史,那么后者“海归”就是中国的文字受到了日本文字的影响。“乌龟”为什么叫“乌龟”?就是它寿命非常长,中文汉字的特征就是只改变书写方式而不改变文字的本质属性。世界上语言文字学的权威就提出,在世界上只改变书写方式,而不改变本质属性的文字只有一种,那就是汉字。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从行书草书到今天往前推甲骨文、金文等等,它都是特征、都是只改变书写的方式而不改变文字的本质属性,很明显的一个差异的,是存在很明显的差异,如何来认识,那么日本和中国的文字究竟有什么差别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日本的拼音文字叫假名,为什么叫假名呢?假名就是相对于真名,就是相对于汉字而言,日本的假名就是通过对中国汉字的改造而逐步形成的,最初就是用中国的文字去为他的这些原有的这种语言进行注音,比方说“a、i、u、e、o”,用“阿”这个字为他注音,然后第二步就是把“阿”——阿尔巴尼亚的“阿”,阿拉伯的“阿”,这个可去掉,就剩一个像耳朵一样的东西,那么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的片假名就是因此而形成。而日本的平假名是借鉴了中国的草书,所以日本的语言它非常丰富,根据统计,它包含了25个国家的各种语言,它有四种书写方式:就是平假名、片假名、汉字和罗马字,由此可见,它和汉字是不同的,汉字都是一个一个方块字,象形、指示、会意、转注、假借、形声,归根结底都是象形,这是它的根本。那么现在在汉语当中有些词在日本依然留下来,它还保留着古意,而在中文它的意思已经变了。例如有一个词大家都很熟悉,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小时候也感到很奇怪,“天要下雨”容易理解,娘为什么要嫁人呢?现在我知道了,所谓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娘”,就是“??(日语)”,就是日语里面“女儿”,以前“娘”在古汉语里面就是带有“女儿”的意思。还有就是在《唐诗三百首》里面有一首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一首诗,里面写道“洞房昨夜停花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里面的“舅”和“姑”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是“舅舅”和“姑妈”,母亲的兄弟、父亲的姐妹,但是在现代日语里面“??(日语)”就是“舅”和“姑”,就是公婆的意思。那么为什么说“海龟(归)”呢?正像著名语言学权威北京大学教授王义先生所说的,现代汉语中的意译词语大多数不是中国人自己创意的,而是采用日本人的原译,也就是我们现代汉语当中的词语大量是按照意思来翻译的,但是这个意思它不是中国人自己翻译的,而是采用日本人的翻译。中国人一般来说接受外来的概念词语的话,他有三种基本的倾向,哪三种基本的倾向呢?那就是第一种,就是在老祖宗的词典里面翻,例如一说到“上帝”这个词,God,马上大家联想到基督教、天主教,很少有人会把它和儒教联系起来,但是事实上我不得不说,之所以把它翻译成“上帝”,就是因为“上帝”原先是儒教里面的最高存在,所以你在西方是老大,那么到了中国,我们也给你一个老大的名字,这就是“上帝”的由来。第二个就是按照它的意思来翻译,比方说“Christmas”这个词,到了中国就被翻译成了“圣诞节”,而在日语是直译的、按照声音来翻译的,就是“??(日语平假名)”。那么,第三个呢,就是既不能够表达出它的意思,又没有老祖宗词典里现成的词可以套用怎么办呢?例如“cross”这个词,我们把它翻译成“十字架”,为什么会把它翻译成“十字架”呢?那主要就是因为翻遍老祖宗的词典找不到相应的词,也不知道它意思如何来表达,所以当年传教士汤若望就说,那么就按照它的形状把它翻译成“十字架”,所以这就是中文吸收外来概念的方式,但是日本不同,日本呢,它是在吸收西方概念的时候,它是首先在原先中文的这个词典里面翻有没有对应的词,例如当年孙中山在年的时候从事活动,他的化名中山樵夫。有一天早上,他的下属陈少白拿了一张日本的报纸给他看,上面写着这么一行字,“支那革命党人孙文来日”。他一看,就说“嗯,‘革命’这个词好,以后我们就但言革命,勿言造反”,我们以后就是个革命派了,我们不是什么造反派,但是“革命”这个词呢,是日本人从中国的《易经》里面翻译的,“革命”它的原意,就是改朝换代。所谓“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汤武改朝换代,顺乎天意,合乎人心,而不是像后面我们所解释的那样是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是秩序的彻底的颠倒,是一件物品的彻底的变革。这是革命的原因,而把“revolution”翻译成“革命”的,就是日本人。所以孙中山直到他临终依然灵堂上挂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革命”这个词之所以合乎孙文孙中山的心意,就是因为他的目标就是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就是要改朝换代。另外还有,大量的新的文字的出现就使得一些当官的人就非常困惑,例如张之洞当年就做了个批示,说以后尽量少用、不用新名词。他的幕僚辜鸿铭就对他说“大人,你‘尽量少用、不用新名词’的‘名词’这个概念就是新名词”。因为我们知道原先在中文里面是没有什么动词、名词之分的。再举一个例子,“文明”这个词,原先在中国的《易经》里面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看到一条龙在田里面,天下将光辉灿烂,它是一个吉祥的征兆,但是把“civilization”翻译成“文明”的就是福泽谕吉,一万日元上面有他头像的这个人被誉为日本国民教师,他的两个思想对日本的内政外交产生了重大的、划时代的影响,这个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第一个他就提出“官不可与民争利”,他明确地提出,如果说政府认为为了强国可以从事任何事业,甚至从事工商业——“其弊极一,弊害无穷”。因此根据他的这种思想和建议,在年的时候,当时的日本的一个官僚,后来成为首相的大隈重信就专门向政府提出一个建议,把那些已经建成了大型的企业等等全部出售给民营资本,出售给各大财阀,扶植民营资本的成长,这就是日本能够取得殖产兴业成功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我们洋务运动失败的最主要的教训,因为洋务运动它提出的方针就是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官商一体。还有一个就是他在外交方面提出了非常重要的理论,那就是“脱亚入欧”。脱亚入欧这种思想我们知道,直到今天为止,依然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外交。

刚才说的是语言,也就是说日本语言本来和中国不同,但是它是借用了中国的汉字,但是借用汉字以后,两者很快就分道扬镳了。而这种思想在福泽谕吉他的论述当中,在他的《文明论概略》当中等等都体现得非常充分。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下儒教。中国的儒教的核心是什么?我们知道,中国儒教的核心孔老夫子,他在《论语》里面有明确的阐释,“夫仁者,就是仁者达人,仁者官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就是你要得到别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你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中国的儒教强调一个仁一个礼,这是两个关键词,仁,《说文解字》里边有明确的解释,仁从人从二,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我刚才说了就是理解别人,尊重别人,所以中国有两个词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为人处世之道,第一个就是尊重,第二个就是理解。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士可杀,而不可辱,强调的就是尊重。中国人强调士为知己者死就是强调理解。当然这种话,同样的这个话,外国人也说过,比方说爱默生就说过“Youcankillme,butyoucan’tfuckme.”也是这个意思。还有一个就是“礼”字,所谓的礼就是等级,就是等级秩序,礼是外在的行为要求,仁是内在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但是儒教传入日本以后就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我曾经去过日本的大阪枚方市就看到了“伝王仁墓”,就是说是五经博士王仁,他是最早将儒教传到日本的,因为他带入了论语和千字文。但是儒教对日本的影响如何来认识呢?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儒教很早就传入日本,但是真正影响日本的是日本的朱子学,也就是说在江户时代,在17世纪以后,朱子学被日本作为官学以后才真正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之前的儒教当然有影响,我接下去也会谈到,比方说律令制,它里面就贯穿着儒教的思想,但是在社会层面真正地全面地覆盖日本整个社会,那还是要在江户时代以后。而且呢,到了日本以后,朱子学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什么呢它覆盖在了日本的一些传统的思想文化之上。

曾经有一个网友在我发的微博里面做了一个评论说,了解日本,首先要了解它的宗教,其次要了解它的性观念。坦率说,我是非常认同这种观点的,因为确实了解这两个方面是了解日本的关键。朱子学到了日本以后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按照日本的文化人类学家祖父江孝南的观点,他说日本人的性意识和性观念就是在传统的自然享乐主义、自然崇拜主义的基础之上覆盖了一层朱子学,也就是说,朱子学把原有的它的原先的天性给遏制住,强调尊崇自然,应该说是日本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例如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说:茶道的创建者千利休有一次走到一个庭院里面,看到整个庭院被打扫得相当干净,他就有意识地摇下了一片树叶。他的这个举动为了什么?那就是为了使整个庭院回归自然,消除人为打扫的痕迹。日本的性观念同样如此,例如大家看到的这张图片就是所谓的裸妓。按照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观点,他说“妓”就是以敬神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淫荡活动,所以日本的AV文化这么发达,一点都不是让人感到奇怪。在年的时候,日本《每日新闻》曾经有个报道,说美国进行了一次统计,就是到美国当妓女卖淫的哪个国家的人最多,结果统计出来的结果是哪个国家呢?——日本人。所以美国人也感到非常奇怪,一般来说,卖淫都是穷人的国家比较多的才干这种事情,日本是一个富国,怎么也是这样。其实,为什么也这样就说明了日本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特征。

儒教在日本也浸润很深,例如在日本的东京就有汤岛圣堂,它就是儒教的一个孔庙。进去就是有30米高的一个孔子的雕像,同时也有大德门、大成殿等等,但是人不多,人很少。这些照片都是我在现场拍摄下的。那么日本的儒教有什么特征呢?按照森岛通夫在《日本为什么“成功”》这本书里面的写法,说从一开始日本国民就或多或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接受儒教准则,并且对这些准则做出不同的解释。按照他的观点,儒教在日本经历了一场宗教革命。而著名的日本通,曾经参与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制定的前美国驻日大使埃德温?赖肖尔,他在《日本人》这本书里面也写到:今天几乎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儒教徒,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儒教徒。

说到日本人,看到鞠躬,我们就马上会想到这是日本人的特征,其实这恰恰是中国人的特征,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在这方面它倒是在继承中国这方面的传统方面倒是做得比我们还好。更加重要的是儒教在日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国的儒教强调的是“仁”,而日本的儒教强调的是“忠”——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差异。在日本东京皇居前广场有一尊武士的雕像,这个武士叫楠木正成。他是在年的时候,在凑川合战的时候,为了保护天皇,和他的弟弟楠木正季一起奋勇杀灭朝敌,击退了敌人十六次冲锋以后,最后死的,在死之前他曾经问他的弟弟,说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办,他的弟弟楠木正季回答说,愿与兄长七生报国,效忠天皇,消灭朝敌,所以“七生报国,效忠天皇”就成了日本神风特攻队员在出征前的一句誓词。日本神风特攻队员在出征之前都是发一条白布扎在额头上,为什么要发这个白布,这就是以前武士的特征。以前武士在格斗的时候为了避免汗水滴下来,模糊住眼睛,所以呢他们都缠上一条白布。日本神风特攻队员,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体现出这种武士道的精神。但是日本的武士道,我们知道,即便是在江户时代以后,它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所以江户时代的武士道就被称为是儒教武士道。

最近有一件事情引起了中国舆论的广泛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qingguoa.com/sltx/91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西青果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