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西青果 > 西青果生理特性 > 正文 > 正文

四大名将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20 13:26:21
看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30319.html

人们常常以为,江南多书生士子,驰骋疆场者往往是北方将士。其实不然,吴地自古多义士。义士者,忠烈也。当年专诸刺王僚,要离杀庆忌,皆以忠义为立身之本,故而吴地义士享誉中国。

常州历代皆有忠义名将,或平寇除盗,或抗击外侵,驰骋沙场,转战南北,尽守土卫国之责。

史志皆载,汉有彭修平寇安民,齐有萧摩珂开国建功,宋有胡世将抗金卫国,明有唐荆川平倭护疆、陈洽战死疆场……所有这一切,皆为常郡名将之缩影。

蒯恩(生卒年不详),字道恩,南兰陵丞县(武进境内侨县)人,[南朝]刘宋开国将领,历任宁远将军、龙骧将军、兰陵太守、中兵参军、谘议参军、辅国将军、淮陵太守、从事中郎、司马等,为宋武帝刘裕的一员爱将。

蒯恩年轻时就怀有抱负。当时,蒯恩被刘裕征召军中,只是充当一名杂役士兵,负责运载马刍(喂马的草)。蒯恩背负马刍是别人的两倍,每当马刍落地,便会感叹:“大丈夫应该开弓射箭,杀敌沙场,怎么能仅当一个马兵呢?”此话被刘裕闻知,于是,给他武器铠甲,跟随自己征讨孙恩,蒯恩高兴万分。自此,,蒯恩常常一马当先,奋勇杀敌,屡获战功,深得刘裕喜爱。在娄县(今昆山一带)的一次战斗中,蒯恩右眼被箭射伤而失明。

蒯恩随同刘裕平定京城,以宁远将军的身份带一队人马。又随同振武将军刘道规向西讨伐。俘虏桓仙客,攻克偃月垒,平定江陵城。

义熙二年(),张坚占据应城谋反,蒯恩击败张坚,因立功被封为都乡侯。又随同刘裕进攻广固,再建战功。卢循进逼京城时,蒯恩在查浦抵抗敌人,敌人败退,他又和王仲德等追击,击败卢循部将在南陵的范崇民。卢循逃则逃回广州,蒯恩又带一千人随同刘藩追击在始兴的徐道覆,将他斩首。蒯恩升任龙骧将军、兰陵太守。

义熙八年(),刘裕西征刘毅,蒯恩和王镇恶率领轻装士兵袭击江陵。义熙九年(),蒯恩又兼任太尉长、行参军,带兵二千,随同益州刺史朱龄石征讨割据蜀地、建立西蜀政权的谯纵。义熙十年(),到达彭模时,蒯恩所带的部队冲在前面,和蜀军展开激烈的战斗,从早晨到傍晚,蒯恩越战越勇。蜀军夺路败逃,蒯恩乘胜追击,进军并攻克西蜀都城成都,西蜀政权被灭。

刘裕征讨司马休之和鲁宗之时,蒯恩和建威将军徐逵之先行。徐逵之败亡,蒯恩所率部队在堤下布阵,鲁宗之的儿子鲁轨利用胜利形势进攻蒯恩,飞箭乱射,仿佛雨点一般,呼声震动天地。蒯恩勉励将士坚守阵地。鲁轨多次冲击,蒯恩部巍然不动。鲁轨久攻不下,只好退兵。蒯恩追击鲁轨到石头城,鲁轨弃城而逃,蒯恩又追到襄阳,鲁宗之逃奔后秦,蒯恩与将领们追至鲁阳关才罢休。

蒯恩自随从刘裕征战以来,每次遇有危急时,都首先冲击,常常攻陷敌阵,打败敌人,不避险阻,大小一百多次战斗,因此也多次身受重伤。刘裕记下他的功劳,封他为新宁县男,食邑五百户。

刘裕的嫡子刘义符当征虏将军,蒯恩以大府将佐兼任刘义符的中兵参军,随同本府转任中兵参军。刘裕北伐,留下蒯恩保护世子刘义符,让朝臣与他结交。

蒯恩为人谦和,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总是以官职称呼,自己却称鄙人。对待士兵,既严明又关爱,因此得到部下的亲近拥护。蒯恩后升任谘议参军,改任辅国将军、淮陵太守。刘义符建立军府,他又任从事中郎,再改任司马,同时兼为将军、太守。

义熙十四年(),蒯恩到关中迎接刘裕次子刘义真,却在青泥被胡夏军追击,蒯恩在后护卫,连日激战。刘义真的前军逃散,蒯恩部也大部分牺牲,蒯恩不幸被俘,牺牲于西域。《宋书?蒯恩传》——蒯恩,字道恩,兰陵承人也。高祖征孙恩,县差为征民,充乙士,使伐马刍。恩常负大束,兼倍余人,每舍刍于地,叹曰:“大丈夫弯弓三石,柰何充马士!”高祖闻之,即给器仗,恩大喜。

自征妖贼,常为先登,多斩首级。既习战阵,胆力过人,诚心忠谨,未尝有过失,甚见爱信。于娄县战,箭中左目。从平京城,进定京邑,以宁远将军领幢。随振武将军道规西讨,虏桓仙客,克偃月叠,遂平江陵。

义熙二年,贼张坚据应城反,恩击破之,封都乡侯。从伐广固,又有战功。卢循逼京邑,恩战于查浦,贼退走。与王仲德等追破循别将范崇民于南陵。循既走还广州,恩又领千余人随刘籓追徐道覆于始兴,斩之。迁龙骧将军、兰陵太守。高祖西征刘毅,恩与王镇恶轻军袭江陵,事在《镇恶传》。以本官为太尉长兼行参军,领众二千,随益州刺史朱龄石伐蜀。至彭模,恩所领居前,大战,自朝至日昃,勇气益奋,贼破走。进平成都,擢为行参军,改封北至县五等男。

高祖伐司马休之及鲁宗之,恩与建威将军徐逵之前进。逵之败没,恩陈于堤下。宗之子轨乘胜击恩,矢下如雨,呼声震地,恩整厉将士,置阵坚严。轨屡冲之不动,知不可攻,乃退。高祖善其能将军持重。江陵平定,复追鲁轨于石城。轨弃城走,恩追至襄阳,宗之奔羌,恩与诸将追讨至鲁阳关乃还。

恩自从征讨,每有危急,辄率先诸将,常陷坚破阵,不避艰惸。凡百余战,身被重创。高祖录其前后功劳,封新宁县男,食邑五百户。高祖世子为征虏将军,恩以大府佐领中兵参军,随府转中兵参军。高祖北伐,留恩侍卫世子,命朝士与之交。恩益自谦损,与人语常呼官位,而自称为鄙人。抚待士卒,甚有纪纲,众咸亲附之。迁咨议参军,转辅国将军、淮陵太守。

世子开府,又为从事中郎,转司马,将军、太守如故。入关迎桂阳公义真。义真还至青泥,为佛佛虏所追,恩断后,力战连日。义真前军奔散,恩军人亦尽,为虏所执,死于虏中。

子国才嗣。国才卒,子慧度嗣。慧度卒,无子,国除。

萧摩诃(—),字元胤,南兰陵(今常州西北)人,南朝[陈]一代名将。

“摩诃”一名出自佛经梵语,原意为“大”或“无穷大”。自少勇敢,屡从吴明彻北伐,领骑深入阵中,纵横奋击,所向披靡,历车骑大将军,改授侍中左光禄大夫,誉之为“南朝第一猛将”。

萧摩诃自幼随父亲在始兴郡(今广东韶关南)生活,后被姑夫蔡路养抚养长大。侯景之乱后,追随侯安都征战,屡立战功,被封为巴山太守。此后,萧摩诃跟随吴明彻,屡破北齐军,升任武毅将军、谯州刺史。后来,吴明彻在与北周争夺吕梁的战役中被俘虏,萧摩诃则率兵突围,逃到淮南,回朝任右卫将军。

《陈书·列传第二十五·萧摩诃》对其事迹有这样描绘——

摩诃13岁初阵,单骑出战,军中莫有当者。

摩诃独骑大呼,直冲齐军,齐军披靡。摩诃饮讫,驰马冲齐军,胡挺身出阵前十余步,彀弓未发,摩诃遥掷铣鋧,正中其额,应手而仆。

齐军大力十余人出战,摩诃又斩之,于是齐军退走。与齐人大战,摩诃率七骑先入,手夺齐军大旗,齐众大溃。时忻有精骑数千,摩诃领十二骑深入周军,纵横奋击,斩获甚众。

由此可见,陈朝大将军吴明彻赞誉萧摩诃“君材不减关、张”之语,决非诳言。

古代战争,对勇将称谓“万人敌”,即万马军中斩将夺旗“如囊中取物耳”。所谓“关、张”,即关羽、张飞就是此等人物。萧摩诃“不减关、张”之誉,亦是如此。

梁大宝元年()正月,梁朝逢“侯景之乱”。萧摩诃年仅13岁,在姐夫蔡路养麾下为将。陈霸先(陈高祖)以勤王之名起兵。兵至大庾岭,与蔡路养对阵。萧摩诃“单骑出战,军中莫有当者。”后蔡路养溃败,萧摩诃被陈霸先麾下名将侯安都收留。

梁太平元年()六月,北齐10万兵马逼近南京。侯安都率部于紫金山东北大战北齐军。激战中,侯安都受伤坠马,萧摩诃单骑对敌,所向披靡,于乱军阵中救出侯安都,北齐军大败。

陈霸先建立陈朝后,萧摩诃升为巴山太守。(陈)太建五年(),众军北伐,摩诃随都督吴明彻济江攻秦郡。此时齐遣大将尉破胡等率众十万来援,其前队有“苍头”“犀角”“大力”之号,身长八尺,膂力绝伦,其锋甚锐。又有西域胡,妙于弓矢,弦无虚发,众军尤惮之。及将战,明彻对萧摩诃说:“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羽、张飞之名,可斩颜良矣。”摩诃答曰:“愿示其形状,当为公取之。”

于是,吴明彻召降几个熟悉胡人的兵,降者说胡人皆身着绛衣,桦皮装弓,两端骨弭。吴明彻遣人觇伺,知胡在阵,于是与萧摩诃酌酒以饮。酒毕,摩诃驰马冲进齐军,尉破胡挺身出阵,彀弓未发,摩诃遥掷铣鋧,正中其额,应手而仆。齐军“大力”十余人出战,摩诃又一一斩之,齐军大败而归。

太建九年()十月,吴明彻率军北伐,萧摩诃率7骑先入,手夺北齐军大旗,北齐军大溃。萧摩诃因功被授予持节、武毅将军、谯州刺史。

北周灭北齐后,周武帝宇文邕派大将宇文忻与陈朝争夺淮北地区。萧摩诃再领十二骑冲入宇文忻数千精锐骑兵中,“纵横奋击,斩获甚众。”

萧摩诃年近六旬时,对阵隋朝兵马,败阵被擒。隋文帝知道后,感叹道:“壮士也,此亦人之所难。”

陈宣帝驾崩后,萧摩诃辅佐陈后主登基,追斩始兴王陈叔陵,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绥建郡公。隋军南征时,陈后主不顾萧摩诃的再三建议,拒不出兵,以致错过战机。

陈朝灭亡后,萧摩诃随陈后主降隋,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陈亡后,隋文帝授萧摩诃开府仪同三司。不久,随汉王杨谅至并州。[隋]仁寿四年(),汉王杨谅起兵,反对其兄杨广称帝。萧摩诃随之。八月,萧摩诃在于清源(今山西清徐)败于隋名将杨素,俘后被杀,时年73岁。

胡世将(—),字承公。常州晋陵(今常州)人。北宋枢密副使胡宿曾孙、浙西安抚使胡唐老之弟,著名抗金英雄。

崇宁五年(),胡世将登进士第,历尚书右司员外朗、兵部侍郎等职。绍兴八年(),以枢密直学士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胡世将始创转般折运法,使军储稍充。绍兴九年至绍兴十年(—),任川陕宣抚使时,金兵大举进攻关中,长安陷落;西北守军分屯各地,面临覆灭危险。胡世将调动吴玠之弟吴璘等人出击,屡挫金兵,使“分屯之军,得全师而返”。绍兴十一年(),收复陇州等地,为保卫西北边陲建立了战功。

绍兴十二年(),胡世将病逝,年五十八,谥号“忠献”,后改谥“忠烈”。有《胡忠献集》60卷,已佚。《全宋诗》《全宋词》《陕西通志》等录其诗词。

南宋以来,列代正史对胡世将收复陕西陇州、保卫西北边陲给以高度评价。《元史》将胡世将与郑刚中等合传作这样评价:“自绍兴和议成,材武善谋之士,无所用其力。若王友直之矫制起兵,李宝之立功胶西,成闵、赵密皆足以斩将搴旗,刘子羽转战屡胜,吕祉不从刘豫,胡世将、郑刚中威震巴蜀。皆中道以殁,是以知宋不克兴复也。”

台湾著《中国历代战争史》,评价胡世将:“陕西方面作战,由于胡世将对诸军抚御有力,指挥适切,及吴璘等诸将之勇敢善战,故颇能予金人以打击,逼使金人困顿于永兴凤翔之间,而一筹莫展。尤其世将一面保据蜀口,一面使郭浩等诸将在敌后展开攻势,此种战略指导,更足称道。总而言之,建炎以来,宋军之真能战胜攻取,而予金人以真正打击者,前有吴玠,后则世将及吴璘诸将也。”

《宋史?列传》对胡世将作这样介绍——

胡世将,字承公,常州晋陵人,宿之曾孙。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范汝为寇闽,以世将为监察御史、福建路抚谕使。入境,韩世忠已平贼。迁尚书右司员外郎,又迁起居郎,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属建昌兵变,杀守卒,婴城以叛,世将以便宜发兵讨平之。除兵部侍郎,复知镇江。

未几,召为给事中兼侍讲,直学士院,复迁兵部侍郎。寻以枢密直学士出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宣抚吴玠以军无粮,奏请踵至。世将既被命入境,约玠会议。蜀之饷运,溯嘉陵江千余里,半年始达。于是奏用转般摺运之法,军储稍充,公私便之。

绍兴九年,玠卒,以世将为宝文阁学士、宣抚川、陕。时关陕初复,朝廷分军移屯熙、秦、鄜延诸道。明年夏,金人陷同州,入长安,诸路皆震。蜀兵既分,声援几绝,乃遣大将吴璘、田晟出凤翔,郭浩出奉天,杨政由赤谷归河池。不数日,璘捷于石壁及扶风,金人逡巡不敢度陇,分屯之军得全师而还。诏除端明殿学士。

十一年秋,朝廷复用兵。会母丧,命起复。遂复陇州,破岐下诸屯,又取华、虢,兵威稍振。未几,疡发于首。除资政殿学士致仕,恩数视签书枢密院事。卒,年五十八,命有司给葬事。

陈洽(-),字叔远,号陋齐,常州武进人,《永乐大典》总纂陈济弟弟。

《明史?陈洽传》载:“宣德元年九月,通至交阯。十一月进师应平,次宁桥。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伏发,官军大败。洽跃马入敌阵,创甚坠马。左右欲扶还,洽张目叱曰:‘吾为大臣,食禄四十年,报国在今日,义不苟生。’挥刀杀贼数人,自刭死。事闻,帝叹曰:‘大臣以身殉国,一代几人!’”

宣德皇帝所叹“以身殉国,一代几人”者,兵部尚书陈洽也。

陈洽自幼好学,能辩优劣,富有帅气,早年被举荐兵部,任兵科给事。明太祖朱元璋对其赏识,有一次,陈洽奉命参加阅兵,队列经过眼前,其虽年少,却一眼辩出谁优谁劣,朱元璋大欲,亲赐金罗衣。朱棣即位后,陈洽擢升吏部右侍郎,又迁大理寺卿,官至三品。后来20年中,陈洽却入军伍,一直转战于安南(越南)之间。

自秦汉设郡起,安南一直为中国南方郡县。自明初起,安南陈朝日趋率弱,内乱不断,大明朝廷便派强军出征。永乐初,安南发生兵变,陈洽与广西指挥使韩观一同出征。陈洽所到之处,身先士卒,一方面以强兵镇压叛军,一方面以实惠安抚百姓,不久,就平定了乱局。

永乐七年(),安南又起波澜,简定帝陈頠与明朝分庭抗礼,欲搞独立。陈洽随征夷将军张辅再次出征讨伐。明军在清化击败重光帝与阮景异,在天关一带擒获简定帝与随臣,并押送南京,均被斩首。

永乐九年(),陈洽与张辅再次前往交阯,讨伐安南陈朝重光帝陈季扩。陈洽在交阯驻扎5年之久,与陈季扩数次交锋,屡屡获胜。由于战功卓著,是年擢升兵部尚书。

永乐十二年(1),张辅第三次平定安南,朝廷召还交阯布政使、按察使黄福,由陈洽接任,并参赞军务。而永乐帝朱棣委任的阉官马骐却是个贪暴之徒,在安南敛财无数,陈洽一时无法制止,为此,各地叛乱再起。此时,镇守安南荣昌的陈智与都督方政二人不和,没有心思治政治军,平定王黎利利用民乱,迅速壮大势力,一时间风烟四起。明宣宗即位后,陈洽立即上疏,乞请朝廷旨谕诸将,迅速率兵降叛,并提醒宣宗不被平定王黎利诈降迷惑。

陈洽的上疏触动了宣宗,感到情况紧急,事件重大,立即下旨陈智与方政,迅速出兵。二人迫于无奈,这才调兵遣将,可为期已晚。黎利起兵后势力发展迅猛,陈智、方政已难控制局面。

宣德元年(),明宣宗命成山侯王通为征夷将军,都督马瑛为参将,领兵5万,迅速支援前方。起初,明军屡战皆胜,顺利推进至应平、宁桥一线。而黎利改变策略,采用奸计,假装败退,诱明军于伏击圈。

此时,陈洽亦率兵参战,注意察看地形,见前有大河当道,两边大山夹峙,立刻惊觉:此地恐有伏兵。建议王通暂时缓兵。而王通求胜心切,贸然进军,最终被困于黎利伏兵区,于是,发生《明史?陈洽传》中的那段记载。

陈洽殉国以及明军覆没的消息传到京师,全国震惊,明宣宗十分痛惜,叹曰:“大臣以身殉国,一代能有几人?”陈洽被赐“少保”,谥“节愍”,遗体运回故里,葬于常州城南中凉亭。

嘉靖六年,立陈节愍公忠节祠于季子、文信公二祠西侧。今陈洽墓冢尚存,并列为常州市级文保单位,而节愍公忠节祠后来改建为兴隆园菜馆,年被拆除,遗迹难觅。

清初,陈洽后裔陈玉璂撰《重修家节愍公忠节祠碑记》——

清兴以来,诏天下凡明朝死难诸臣之祀于吾乡者,仍与致祭。于是,常州陈少保节愍公祠春秋二祭得至今不废。

公仕永乐朝,值交趾以平黎利。抅逆朝廷,兴师问罪,命公将兵三万,以佐总戎。未几就俘,交趾以平。

逾年,余寇复乱,仍命公佐英国公张辅讨之,擒渠魁简定以归。逾年,复命公往抚,不一载,蛮俗大变,公遂还京,上嘉其功,擢兵部尚书。

逾年,复命公以兵部尚书兼交趾布政按察二使,司事镇其地会。宦者马骐暴敛其民,黎利复叛,公复佐成山侯王通率师进剿。屡陈方略,谓宜驻兵石室,以观贼势,通不可仓促迎敌与战。不利,通走,公独跃马突入贼阵,身被数创无怖色,力战坠马,贼执之。

公瞋目叱曰:“吾受朝廷厚恩,报国正在今日,岂有偷生忍耻。”复持戈杀数贼,自绝吭以死。

宣宗闻之,制文谕祭,谥公节愍。先是公无专祠祀,祀公邑之乡贤祠。

嘉靖六年,南畿巡抚陈公凤梧疏请,允之赐额忠节,郡守奉诏,得社学废址,立祠吴季子、文信公二祠之旁以祀公。

呜呼!当日赐谥,立祠之意暨我朝,崇祀之心岂非欲,褒有功之臣,使人观感奋兴。以忠孝相砥砺,故今日朝廷声教所及,滇黔次第削平,而交趾畏威怀德,称臣奉贡不懈,孰非诸臣以忠孝相砥砺,卒能建威消萌至是哉。

公兄弟三人,伯浚,征不仕,赐号真趣居士;仲济,仕春坊赞善。赞善公附祀公祠左室,以祭年代久远,栋楹挠折,玉璂谋族人之稍有力者,共出资修葺之。非欲侈观,不敢使国家盛典或至轻圮而湮没。工既讫功,族人命玉璂记之,以永其传。

嗟呼!凡我族人至今日,犹得抠拜于兹。随有司之后,春秋致祭,弗谖非以我公之遗烈赫赫天壤,岂遂能沐圣代忧崇之盛典而可或忘乎?

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凡我族人思所以毋负我公,以忠孝相砥砺,世世宁敢斁哉!信不可以不记,时康熙五年八月某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qingguoa.com/sltx/9430.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西青果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