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复美学一阵风过去,朴素才是正道。
杏坛讲学图
孔维克
前几年,在一阵追求繁复的审美风潮过去之后,人们都开始展示出对极简的兴趣,无论是时尚还是家装,北欧风格和日式侘寂之美成为了新的潮流,朴素重新回归生活,成为了美的正面。
今天“朴素”这个词很平常。《庄子》中就有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对庄子的这句话,人们或许会理解成“简单平淡是最美的”。其实这里所谓的“朴素”,不应当从“朴素”简单的美学风格上去理解,而要从它本来的意思说起。
东汉学者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里提到,“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凡是经过剪叶修枝的树都不算“朴”,“朴”是指没有经过砍伐加工的树木。而“素”是没有染过的布帛,没有经过任何的涂抹和装饰。那么,“朴”和“素”之间的共同点就构成了“朴素”的真正意思:保持本来的性状,没有经过装点,没有经过改变。
在庄子的心中至高的不是美,而是保守本性的纯真,美是本性之真的结果。《庄子》中有一个譬喻:百年的大树被人剖开,树的一部分被做成了祭祀时候尊贵的酒器,涂饰青黄斑斓,其余部分就被抛弃在沟壑当中。这两者在世俗的眼光看来,或许有美丑高下之分,但都丧失了本来性状。
保守天然本性就是美。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庄子为什么讥讽东施效颦了。东施一意追求世俗所认同的美,矫揉伪饰,丧失了自己的本真。“庄子讽刺违逆本性的行为,不盲目认同并追逐世间一般价值,这影响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很多士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坚持自我本性的态度。
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在好友山涛推荐他进入官场时,写了一篇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在文中,他写了很多自己不合适官场的表现,比如说自己懒惰,不能天天批阅公文,连小便也要憋到忍不住时才会去如厕;平时不爱洗澡,他与人说话时动不动就要摸虱子、捉虱子,所以绝对不能穿官服等。
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之下,他用这种隐晦又有趣的方式表露自己的态度,向山涛说明,他的本性实在不适合官场那些繁文缛礼。
在嵇康之后,诗人陶渊明也寻自本心,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他曾有十多年断断续续求仕,当时身边都是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但最终他在反省自己之后,觉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自己的本性还是更适合自然田园,而不是官场的红尘,于是不如归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而晚明从心学里杀出来的李贽也提倡所谓“童心”,他认为要保持原初“绝假纯真”的赤子之心,具有一颗“童心”,才能涌现出真正的文学。
从嵇康到陶渊明,再到李贽,我们看到庄子追求自然、本真的思想一脉相传,从天地自然的高远境界来观照世间万物,但并不因此忽略各自的特性。无论是在古代官场还是在现代职场,很多人都因为“不得已”而委曲求全,因追求利益而蜂拥而上,劳神累形,疲惫不堪。我们真的要这样疲惫地生活吗?一颗赤子之心如今还重要吗?重新发现并且尊重个体作为人而非工具的本性,让生命以自在、自然的姿态成长,我们需要溯源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在先贤的话语中找到答案。
现在,三联中读联合一条课堂,上线了《给大家的复旦人文课》。在这门系列课中,复旦10位知名教授联袂主讲,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唐诗到宋词,为你打开经典之门,让你腹有诗书气自华。
50堂经典解读,总时长分钟的人文之旅,年来经典漫游;
不需要过多的营销话语,只为让你品读经典之美,聆听名师大家的讲授。
"邵毅平讲《诗经》
傅杰讲《论语》和《孟子》
陈引驰讲《老子》和《庄子》
陈正宏讲《史记》
仇鹿鸣讲《世说新语》
汪涌豪讲“唐诗”
侯体健讲“宋词”
姜鹏讲《资治通鉴》
吴震讲《传习录》
郜元宝讲《红楼梦》
"扫描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