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课程新年近万字总结
/人文与艺术学院李维/
致那些并肩作战的朋友们:
各位同学新年好!
值此年的新年即将来临之际,跟大家一起再来聊聊我们的《网络营销》课程。你们是19级网络与新媒体1、2班还有21级专升本班的学生,我是和你们并肩作战并且共同成长的李维。
1个省级亚军,3个月的彼此“折磨”,4次掉头发的大型项目作业,24次“各显神通”的抖音直播,56天的沉浸式分享学习,元消费帮扶的公益销售业绩……
你们看,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
《网络营销》课程对于各位来说确实还是有难度的,因为我在课程中有非常多磨人的设计,需要大家动脑筋、花心思去完成,甚至还时常让同学们为了完成我的作业而通宵,所以有一部分同学在学生意见反馈的座谈会吐槽说李维老师的作业太多了,确实如此。但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教学风格,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作业训练、自我反馈的过程中能够用高标准严要求来提升自己。
评价一门课程的核心指向不是这个老师能够把课讲得有多好,而是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真正能够收获多少。如果只是盲目地输入,没有同等质量的输出,那也没有办法真正地实现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同学们以后到社会上也是这样,所有能力的提升以及认知想法的完善,不仅仅来源于你对基本理论的学习,还有你对实践技能的打磨。
道理很简单,熟能生巧而已。
Part1有难度的作业是对学生的尊重
《网络营销》课程最让大家记忆深刻的应该就是我们的现场展示环节。说实话,让同学们准备一次演讲展示其实不难,因为有七个左右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但是,我会在你们做这个作业的时候规定各种各样的要求,口头布置作业之后还整理一份将近字左右的文字作业要求。
为什么要把作业要求如此细化,最开始的想法是防止部分同学偷懒,到后来随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高质量作业的出现,我的初衷改变了,我希望作业是一个大家用心对待的作品,不是一个为了完成任务,而临时临阵磨枪出来应付式的复制粘贴。所以每一年我都会不断地完善我的作业要求,比方说:每一页PPT上不能多于多少字、现场展示要写逐字稿、全程要脱稿讲述、讲述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等等一系列要求。
通过这种细化的方式,让每一个小组以及小组成员成员把这个作业重视起来。所有东西一旦你重视它,它就会成为你努力、认真去准备的开端。
在这里“洗白”一下,很多同学吐槽我的作业多,其实我的作业并不多,只是它需要你用心去做而已。如果部分同学认为用心就是多的话,我觉得可能你对于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在认知上还得有一个提升。
不过结课答辩的时候我还挺开心的,因为我们在答辩环节,有一个学生答辩结束之后,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
“老师,我觉得你的作业不是多,而是对我们很有用”。
你们不知道我听到这个话的时候,内心的那种感觉是什么样的?确实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就是让我知道了学生们一边在吐槽我的同时,一边又会觉得这个东西还是有用的,而且同学们能这么直白表达出来,在现场跟我说这个作业对他产生了很大的价值。
这件事也是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去好好设计这个作业,并且跟大家做更好反馈和交互的决心。
其实在交互环节除了进行答辩之外,我还增加了一些小的挑战,就是在大家做完现场展示之后,小组的所有成员站成一排,在现场对你们所准备的内容做一对一的提问。
这可能是让大家最紧张的,但是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我最开始的想法就是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没有办法偷懒摸鱼,因为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我其实大概知道你有没有真正的参与这一次的展示准备。
有部分同学吐槽我的地方其实就在这里——想浑水摸鱼特别难。我的作业从开学到学期结束就会让大家一直紧绷弦,大部分时候不得不往前走。
但是我的核心目的不是在于吓唬大家,也不是在于让大家对我产生恐惧,我一直在课堂上在讲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老师的同时,我也希望自己是一个有获得感的好老师。
我认为这样的答辩形式——随机抽取相关问题你来回答,针对你们小组所讲述的内容,现场提问,然后小组成员一一回答。这种提问形式不仅可以让大家对所选择的选题提前做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小组成员都会尽量认真准备,保证自己在一对一的提问中能回答出来。
我还是希望大家对待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保持敬畏之心,如果同学们没有这种敬畏之心,那我想要用各种办法把它挑起来。
我希望同学们敬畏课堂,敬畏布置作业时的那一篇word文档;敬畏那篇word文档上写满的作业要求,我同样也希望你尊敬自己,作为大学生,应该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做现场展示的时候,我要求小组成员给你们录视频,因为视频它是以声音和画面的形式保留下来的,我希望你敬畏知识同时也敬畏你自己。
归根结底,我希望大家敬畏知识。
我认为,所有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它的获取过程一定不是轻而易举的,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伴随着烦忧和苦痛。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讲说,李维老师上课的时候会举很多的案例,当听到案例部分,大家觉得最好玩儿的时候,恰恰这不是课程最重要的部分。在课程当中,我需要用案例更加形象生动地来引入那些枯燥、难懂的理论,而讲完案例之后那个理论性的总结,甚至是你觉得现场有一些听不进去的内容那个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因此我觉得今年期末答辩时很遗憾的一点就在于此,很多同学在答辩的过程当中,思维始终停留到个案的陈述上,没有从个案的表达延伸到对理论的概括总结上。
所以我觉得各位同学在寒假的时候,要多打开思路,并且更进一步去学习和总结理论内容。
Part2沉浸式的学习设定
记得教务处让我定教材的时候,我看了很多市面上的相关书籍,最后痛下决心不订教材,给出的理由是:互联网营销是一门日新月异的课程,我们其实很难预测今天这个商品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卖出去,你也不知道未来会有怎样更令人瞠目结舌的营销方式。传统的营销如果只是作为经验来进行总结和呈现的话,我觉得我们是赶不上时代步伐的,所以我不希望一本教材束缚各位同学对于互联网营销的一些认知。
我们要打开营销尽可能多的角度,重新去探索与挖掘这个不断变化的营销生态,打破我们对于传统营销的一些基本的认知,站在互联网更高的维度去探讨营销到底是什么?
但是不订教材,对于同学们来说其实是存在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同学们如何去找到一个参考性的阅读文本,要了解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要了解传统的一些案例怎么办呢?
如何让同学们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与案例以及让同学们参与整个知识获取的设计过程,花了很长的思考时间,终于想到了这件事情如何相对来说妥善地处理。
我要求同学们每个工作日的早上7点和晚上10点按学号的顺序在群里发一篇跟互联网营销有关的文章,并且这个文章标题要引人入胜,案例要形象生动,除此之外还要有一点理论的呈现和描述。要达到这三个要求的文章一定是经过同学们筛选的,不是随手翻翻然后转发即可,那这样就基本上可以保证每个同学准备这篇文章的时候,会好好地读上几篇相关的文章,然后从中选定,这样在筛选的过程中就会增加阅读量。
此外,为什么选这两个时间点呢?7点的时候是大家要上早课,在起床的那个时刻可能会摸出手机看一看;晚上10点那个时刻,可能是大家已经把所有的外面的事情都完成了,然后坐在宿舍跟小伙伴聊聊天,刷刷手机的时刻。
这样两个时刻,我希望大家还记得自己是个网络营销的学生,偶尔如果看到标题你喜欢的话,你可以点进去看一看,顺便思考一下,这种每天碎片化地垂直接收某一方面的信息,多少也会让一个人在这方面有所成长与新的收获。
我觉得学习它应当是一个沉浸式的,如果光凭一个星期两三节课,大家就想得到互联网营销最前沿的知识,这几乎不可能的。正如我刚刚阐述不订教材的理由一样,互联网营销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学科,每一天都需要有新思维的注入,我们要不断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qingguoa.com/yfyl/10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