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西青果 > 西青果用法用量 > 正文 > 正文

四十二章经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27 12:34:41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共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536628.html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时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的汉译经书,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为我国译经之滥觞,亦为东土有佛法之始。

迦叶摩腾

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

竺法兰

“四十二章”者,一经之别目;以此经分段为义,有四十二段故。‘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凡佛所说真理皆可曰经。经又训为常,以所说为常法故。此经以四十二段经文,摄佛说一切因果大义,故名四十二章经。

东汉永平0年(公元69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一个梦,看到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像朝霞一样闪闪发光,身上有日光环绕,飘飘荡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大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众大臣,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我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一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空中,全身环绕着日光,陛下梦见的大概是佛。汉明帝对傅毅的话很感兴趣,于是便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蔡愔、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去西域求经。蔡愔和秦景跋山涉水,到达了天竺国。天竺国的人听到中国派来使者求佛经,表示欢迎。天竺有两位沙门(就是高级僧人),一位叫摄摩腾,另一位叫竺法兰,帮助蔡愔和秦景得到了一些佛教的义理,三年后后来在蔡愔和秦景的邀请下决定前来中国,以白马驮经,齐至洛阳。为了让两位高僧居住和译经,汉明帝赦命在城西的雍门外按天竺式样构建了一组建筑,以僧人们暂住的“鸿胪寺”的“寺”字称之,并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而命名为白马寺,两位高僧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一部分佛经,相传是现传的《四十二章经》,而白马寺也成为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与汉明帝求法传说有密切关系,因此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也有许多异说。本经的传来,最早的记载是〈四十二章经序〉(《丽藏》本经首及《出三藏记集》卷六所载与《弘明集》卷一《牟子理惑论》)。经序说,后汉明帝梦金人,因遣张骞、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西晋·王浮撰《老子化胡经》说是永平七年(64)遣使,永平十八年(75)还(《广弘明集》卷九《笑道论》第十四)。《历代三宝纪》以后的记载则都说是十年还汉。根据这些记载,本经的初传当在西元64年至75年之间。

第一章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第二章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第三章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第四章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第六章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第七章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原文: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第八章

  佛言: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第九章

  佛言:博文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第十章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原文: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第十一章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第十二章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第十三章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第十四章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第十五章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第十六章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十七章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第十八章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第十九章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第二十章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第二十一章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第二十二章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第二十三章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第二十四章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第二十五章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第二十六章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第二十七章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第二十八章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第二十九章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於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第三十章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第三十一章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第三十二章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於爱,何忧何怖!

第三十三章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境前,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第三十四章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第三十五章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第三十六章

佛言:人离恶

经书原文

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第三十七章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第三十八章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第三十九章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第四十章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第四十一章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第四十二章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诸大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白话语译部分

世尊释迦牟尼修成道后,便这样想道:排除欲念,清净无为,这是最美妙的境界;进入专一静虑的觉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种妖魔外道。

  于是,便在鹿野苑树林中,开始讲示四谛圣道,传授佛法,度脱陈如等五个人,使他们出家开悟,修成正果。

  以后又有其他的比丘(僧人),向释迦佛提出许多疑问,请求佛答复,并指示他是继续修行呢,还是停止修行呢?世尊释迦牟尼对他们予以教化引导,使他们一一开悟。于是,他们合掌、恭敬地随顺释迦世尊所教化的佛法去修行了。

第一章出家证果

  释迦牟尼佛说:辞亲出家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质的虚幻性,能够悟解佛理佛法,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沙门。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无论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圣道,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

  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能够在天上飞行,随意变化,他的生命无限量之长;他住的地方,都有天地鬼神予以卫护。

  沙门修行次一等的是达到阿那含果位。达到阿那含果位的人,他寿命终了之后,灵魂便上升到十九天上,即到无烦天,便能证得阿罗汉果位。

  沙门修行再次一等的是达到斯陀含果位。达到斯陀含果位的人,再经历往生一次天上,返回往生一次人间,就能证得阿罗汉果位;

  沙门修行再次一等的是达到须陀洹果位,达到须陀洹果位的人,还要经历七生七死,便能证得阿罗汉果位。

  能把贪欲除了,才能成道。而要断绝贪欲,就不能忧虑,不能想断而不断,就像断除四肢之后,就永远不能再用了,下决心断绝贪欲,就不要再贪恋了。

  第二章断欲绝求

  释迦牟尼佛说:出家的沙门,只要断绝贪欲,认识自己的本性,领会最深的佛理,了悟无为无不为的佛法,内心不贪恋妄念,身外没有什么贪求,心境不执着在修道上,而实际却处处在奉行佛道,不要做恶事,造恶业,没有妄念,没有虚妄的行为,修到极点无可再修,已经得道,不需再证,不需要再经历成佛的各个阶位,而自己自然就达到最高的果位,这样的沙门就叫做成道了。

  第三章割爱去贪

  释迦牟尼佛说:一个人剃去了胡须、头发,而出家当沙门,他遵依佛教道法,抛弃世间的资产财富,拿上饭钵出门乞食,只要能吃饱就行了,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顿,一棵树下只睡一宿,很谨慎地不再求其他的享受了。

  人之所以会因愚痴而受蒙蔽、犯下过失,就是由于执着地贪求和欲望所造成的。

  第四章善恶并明

  释迦牟尼佛说:众人以十种事情行善,也以十种事情作恶。是哪十种事呢?

  属于行为方面的有三种,属于语言方面的有四种,属于意识方面的有三种。

  行为方面的三种是:杀生、偷盗、邪淫;

  语言方面的四种是:挑拨是非、恶语骂人、说谎骗人、秽言乱语;

  意识方面的三种是:嫉妒别人、怨恨他人、愚蠢糊涂。

  这十种事,不合乎佛家圣道,叫做十恶行。这十种事如果改正不再犯了,就叫做具备了十种善行。

  第五章转重令轻

  释迦牟尼佛说:如果人有许多过错,而他自己不觉悟,不悔过自新,这就顿然失去了改过之心,那么罪业就会向他奔来,就好像河水流向大海一样,越积越深越大。如果人有过错,能自己知道错了,从而自己改正解脱,能改恶行善,那么,他的罪业自然就消除了,就好像病人出了一身汗,渐渐地疾病就会痊愈或减轻了。

  第六章忍恶无瞋

  释迦牟尼佛说:当恶人听到有善人在做善事时,就故意来找麻烦,打扰破坏行善。这时,你要自己心平气和,做善事不动摇,也不要恼怒责骂打扰你的那个恶人,不理睬他。那么,那个恶人,就是自己给自己添恶业,暴露了他自己的做恶行径。

  第七章恶还本身

  释迦牟尼佛说:有人听说我在信守佛道,修持奉行大仁大慈,就故意来骂佛,佛听到骂声,也不回答。

  等到那人骂声停止了,佛就问他:“如果你用礼貌仁义对待别人,别人不接受,那么,这个礼貌仁义是否还是回到自己身上来?”

  骂人的人回答说:“是的,是回到我自己身上来了。”

  佛又说:“现在你骂我,我不接受、不理睬,那么你自己就招祸了,恶业就回到你自己身上了。

  这就像发出声音就会有回声,影子是紧随着物体一样,永远也不会分离的,你骂我招祸造成恶业是永远也不会免除的。所以,要言行谨慎,不要做恶事。”

  第八章尘唾自污

  释迦牟尼佛说:无德的恶人要加害有道德的贤人,就好像面朝天唾口水一样,口水并不能唾到天上去,还会落到自己脸上;迎着风扬灰尘,灰尘并不能扬到别处去,还会反转来撒落自己的身上。

  贤人是不可以毁谤的,毁谤陷害贤人,自己必然招祸而遭毁灭。

  第九章返本会道

  释迦牟尼佛说:只是广博地闻听佛法,产生爱佛法之心,这并不能真正修得佛道;只有一心一意奉行佛法,你自然就会得修佛道的极大成就。

  第十章喜施获福

  释迦牟尼佛说:看见别人在布施,要跟着欢喜、支持,就会得到很大的福报。

  有个沙门问道:“随喜的人都有了很大的福报,那么,布施的人应得到的福报是否会没有了呢?”佛回答说:如像有一支火炬,成百上千的人拿上火把来分取火种,也点燃火炬,用这火煮饭照明。但是原来的火还是存在的,并不因他人取火而消失,布施所得的福报也是这样的。

  第十一章施饭转胜

  释迦牟尼佛说:施舍饭给一百个恶人,不如施饭给一个善人;

  施饭给一千个善人,不如施饭给一个修持五戒的人;

  施饭给一万个修持五戒的人,不如施饭给一个修得须陀洹果位的人;

  施饭给一百万个修得须陀洹果位的人,不如施饭给一个修得斯陀含果位的人;

  施饭给一千万个修得斯陀含果位的人,不如施饭给一个修得阿那含果位的人;

  施饭给一亿个修得阿那含果位的人,不如施饭给一个修得阿罗汉果位的人;

  施饭给十亿个修得阿罗汉果位的人,不如施饭给一个辟支佛;

  施饭给一百亿个辟支佛,不如施饭给一个三世佛;

  施饭给一千亿个三世佛,不如施饭给一个达到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佛教最高境界的圣者。

  第十二章举难劝修

  释迦牟尼佛说:人有二十种难以做到的事:

  贫穷的人要想布施是很难的,

  自己尊贵而富有的人要想学佛修道是很难的,

  要下决心结束生命是很难的,

  要想看到佛经是很难的,

  想生在佛在世的世界里是很难的,

  要想忍得色和贪欲的诱惑是很难的,

  遇到好的东西不贪求是很难的,

  受到侮辱而不愤怒怨恨是很难的,

  有权势而不仗势欺人是很难的,

  遇到事情能泰然处之是很难的,

  要广泛地学习深刻地研究事理是很难的,

  要破除高傲自负是很难的,

  要不轻视尚未学得佛法的人很难的,

  要想具有平等慈悲之心是很难的,

  要能不说是非是很难的,

  要想遇到有真才实学的有知识的人是很难的,

  学佛的人要想明白真正的佛理、明心见性是很难的,

  随缘分来教化众生是很难的,

  遇到任何环境、处境都能安然处之是很难的,

  要想明白世间各种行为方法的实质是很难的。

  第十三章问道宿命

  有位沙门向佛问道:“用什么因缘,怎样修行,就能得知前世的生命是什么样子,以及能弄明白真正的佛法佛理的?”

  释迦牟尼佛说:“清净你的心性,坚定你的志向,一心学佛,便可明白真正的佛理。譬如擦镜子一样,把镜子上的污垢擦去了,光明就显现出来了;你把欲念断除了,没有什么贪求了,便能知道自己前世的生命了。”

  第十四章请问善大

  一个沙门向佛问道:“什么是善事呢?什么事情是最大的善事呢?”

  释迦牟尼佛回答说:“奉行真正的佛法,按佛法去做事就是善事,你的志愿与你所修的道相一致就是最大的善事。”

  第十五章请问力明

  有一位沙门问佛:“什么力量最多最大?什么是最光明最有智慧的呢?”

  释迦牟尼佛回答说:“如果能够忍受耻辱,那力量就是最大的,因为能够忍受耻辱的人,他不怀恶心,而且又能使自己平安无祸,身体健康。

  能忍耐的人,一定不会去作恶的,必然受到人们的尊敬。他心里那些不洁净的杂念消除尽了,心地清净得一点儿瑕疵和污染斑点都没有,所以说这才是最光明、最有智慧的。

  从很久很久还没有天地以前直到今日,古往今来各个时期,东西南北各个角落,具有最明智慧的人是无所不见、无所不知、无所不闻的。他具有一切智慧,这才真正叫智慧!”

  第十六章舍爱得道

  释迦牟尼佛说:人如果心怀贪求的欲望,就不能得到佛家真理,不能进入佛门。

  这就像一池本来很澄亮透净的水,你用手去搅浑它。众人都来到这池水前,没有一个人能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人就因为对色财的爱欲交替缠绕着,利令智昏,把心中水搅浑浊了,所以就不明白道理,无法证得佛法果位。你们这些沙门,应当舍弃爱欲,爱欲如尘垢一样洗除干净后,就能明心见性,见道证果了。

  第十七章明来暗灭

  释迦牟尼佛说:修持得佛道的人,就好象人手持火把,进入黑暗的房间中,那黑暗就自然没有了,而只有光明存在着。你修习佛道就能得到佛法真谛,你心中的愚痴黑暗就立即消灭了,而聪明智慧就永远存在你心里了。

  第十八章念等本空

  释迦牟尼佛说:我的这个佛法就是,在意念方面,就是没有意念,连没有意念这个念都没有了;在修行方面,不要执着修行,就和没有修行一样;在语言方面,也不要执着,不要说执著的言语;在修证方面,也不要刻意修证,和不修证一样。

  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说明你与佛道相近了;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意味着你与佛道还远着哩!这其中的道理,是用语言也难以说出来的。语言没有了,不为一切物体所拘束,这就是我的佛法。修行这个佛法要是差一毫一厘,就会很快地失去佛道。

  第十九章假真并观

  释迦牟尼佛说:观察天地,要看到它是变化着的;观察世界万物,要看到它们都是变化着的;观察自己的心性,从而获得断除烦恼的智慧。这样来认识探究万事万物,明白这个无常变化的道理,你就能很快地得道了。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

  释迦牟尼佛说:应当想到,身体中属于四大部类的各部件,都各自有自己的名字,没有叫做“我”的地方。“我”既然都不存在了,“我”还不是虚幻不实的吗!

  第二十一章名声丧本

  释迦牟尼佛说:人随着自己的情和欲去追求虚妄的声名,但是当声名显赫的时候,自己的身体也就快要死了。

  贪图在世上留下自己的名声,而不去修习佛法,则是枉费功夫,徒劳身心而无益于自己。

  这就像烧香一样,虽然人可以闻到香气,而这香自身却已烧完了;或许香火燃烧太大,引起火灾会危及自己生命,这危险在后边跟着就要发生了。

  第二十二章财色招苦

  释迦牟尼佛说:财和色这两样,对于人来说,是人人都舍不得丢开的东西。这就像锋利的刀刃上粘有一点点蜜糖,蜜糖很少,不够美餐一顿。小孩子看见用舌头去舔吃蜜糖,那么就有割断舌头的危险。

  第二十三章妻子胜狱

  释迦牟尼佛说:人都被妻子、儿女、家庭房舍捆绑住了,甚至比牢狱捆绑还厉害。

  牢狱还有刑满释放的时候,而妻子、儿女却永远没有远离的可能。

  对于这亲情、爱欲和色,难道人不怕被它们驱驰支配而不能自拔吗?

  虽然这就好像在虎口上一样,但心里宁可被老虎吃了,也心甘情愿。这简直就等于把自己投进烂泥潭中淹死,所以这就叫凡夫俗子。如果能从情欲、爱欲、色欲这道门中钻过去,那就能超凡脱尘,修成罗汉果位。

  第二十四章色欲障道

  释迦牟尼佛说:情爱和色欲,最厉害的莫过于女色。色这种欲望,没有比它更大更厉害的了,幸亏只有色欲这一种最厉害的东西。如果再有同色欲一样厉害的东西,两面夹攻,那么,普天下的人,就没有能够修成佛道的了。

  第二十五章欲火烧身

  释迦牟尼佛说:贪恋爱欲女色的人,就好像手里拿着火把,逆风而行,一定会有火把烧手的危险。

  第二十六章天魔娆佛

  天神给释迦佛献来了一位美女,想借此来动摇释迦的成佛决心。佛对天神、美女说:“这些都是皮囊装着的污秽之物,你们来干什么?走开,我不需用你们。”

  天神见释迦对于美女都无动于心,便更加崇敬释迦佛,就问佛如何修道,佛就给他讲说佛法,于是,这位天神(天魔波旬)即刻之间就证得须陀洹果位了。

  第二十七章无著得道

  释迦牟尼佛说:修道的人,就好像木头放在水中,只要顺着水流向前漂行,不被河两岸的土石所阻碍,不会被别人取走,也没有鬼神的阻挡,更不会被水中的旋涡冲回来,也不腐烂,我敢保证这根木头,一定会漂到大海中去。

  修习佛道的人,只要不被情欲迷惑,不被各种邪见扰乱,只要勤奋地修习佛理佛法,我保证这个人一定能得道成佛。

  第二十八章意马莫纵

  释迦牟尼佛说:千万谨慎不要相信你的意念,你的意念是不可信、不可靠的;千万谨慎不要堕入色情之中,堕入色情之中必然立即招来祸殃。如果你证得了阿罗汉果位,那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念。

  第二十九章正观敌色

  释迦牟尼佛说:千万要谨慎,不要接近女色,也不要同女人一起说话。如果要与女人说话,也要心地纯正,不存邪心。

  要想到:我是出家的沙门,处在这浊世之中,应当像莲花那样,出于污泥而不被污泥污染脏。见到老年妇女,想到她就同自己的母亲一样;见到比自己年长的妇女,就想她像自己的姐姐一样;见到比自己年轻的妇女,就想她同自己的妹妹一样;见到小女孩,就想她同自己的孩子一样。要有一种引度她们脱离苦海的善心,这样自己对女色不应有的邪淫恶念自然就消除了。

  第三十章欲火远离

  释迦牟尼佛说:修习佛道的人,就好像干草一样,火来了,就必须远远避开,否则必然遭到大火焚烧。因此,修习佛道的人见了各种物欲色欲,都应当远远地避开它。

  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

  释迦牟尼佛说:有人有淫欲的毛病,一直无法除掉。他想要将自己的男根割掉。

  佛对他说:如果你想割断自己的男根,不如把自己的淫欲之心割断。

  心就好像当官的一样,当官的如果停止了,他的随从们也都就停下来了。你的邪淫之心如果没有停止,那么你割断男根又有什么益处呢?

  佛就对他说了一首偈语:“淫欲生于你意念,意念全在思想间。淫心不起思想静,色欲顿失行端正。”释迦佛说:这首偈是过去迦叶佛所说的。

  第三十二章我空怖灭

  释迦牟尼佛说:人因为有爱欲,便从此生出许多忧愁烦恼,从忧愁烦恼又生出许多恐惧害怕之心。如果断除了爱欲,那还有什么值得忧愁恐怖的呢?

  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

  释迦牟尼佛说:修习佛道的人,就好像一个人与一万个敌人作战,你披上铠甲,出门迎战,或者意志胆怯畏敌如虎,或者半路退回,或者与敌人战斗而死,或者打败敌人,得胜而回。沙门修习佛道,就应当有坚定的信心,勤奋勇敢,一往直前,不要害怕前进道路上的种种敌人,定要消灭一切障碍修道的业障恶魔,从而修得佛道正果。

  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

  有一位沙门夜间诵读迦叶的《佛遗教经》,他的声音很悲恸、紧张,自己很惭愧,想停下来。

  释迦牟尼佛问道:“你以前在家时,曾经做什么事情?”

  沙门回答说:“爱弹琴。”

  佛便对他说:“弹琴时,琴弦如果松缓了,会怎么样呢?”

  沙门回答说:“那就弹不响了。”

  佛又问:“如果琴弦太紧了,又会怎么样呢?”

  沙门回答说:“那琴弦就会断了,声音就断绝了。”

  佛问:“琴弦松紧适中,不紧不松,怎么样?”

  沙门回答说:“那么,琴的各种音调都有了,就会很和谐悦耳。”

  释迦佛说:“沙门修习佛道也是这样的,你的心境如果能调整合适,不紧不慢,不急不慌不懒惰,那么就可以修成佛道了。在修道时,如果急躁暴烈,身体就会疲倦;身体如果疲倦了,意念就会生出种种烦恼来;意念如果生出烦恼,在行动上就会退步,不修行了;你的行动如果退而还俗,那么你的罪业就必然会加重。只要你清净自己的心境,心安意乐,佛道就不会失去,就必然会成道。”

  第三十五章垢净明存

  释迦牟尼佛说:好像人炼铁一样,只有把铁的渣滓去掉了,制成器物,那么这样的器物才会精美结实。修习佛道的人,只有去掉心中的贪欲杂念,你的道行自然清净了。

  第三十六章辗转获胜

  释迦牟尼佛说:人要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中解脱出来,超生为人是很难的;

  虽然超生为人,自己要想成为一个男人,完全由不了自己,是很难的;

  虽然已经超生为一个男人,要想自己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完备、一切健全完好,由不了自己,是很难的;

  虽然六根完备了,要想自己往生到中央大国,由不了自己,是很难的;

  虽然生到了中央大国,要想正好生到佛在世的时代,由不了自己,是很难的;

  虽生在佛在世的时代,要想遇到真正修得佛道的高僧大德却是很难的;

  虽然遇到了得道的高僧,自己产生信仰佛法的决心却是很难的;

  虽然自己产生了信仰佛法之心,但要真正悟道、具备佛家无上智慧之心却是很难的;

  虽然修得了佛法智慧之心,但要达到最高佛位的无修无证境界却很难。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

  释迦牟尼佛说:佛家弟子虽然远在数千里之外,但如果能一直记着我的戒律,切实奉行,那么他一定能修成佛家正果;

  在我身边左右的弟子,虽然他们经常见到我,但是如果他们不按照我的戒律办事,那么他们最终也是无法修得佛家正果的。

  第三十八章生即有灭

  释迦牟尼佛问一位沙门:“人的寿命有多长呢?”

  这位沙门回答:“人命只有数日时间。”

  佛说:“你还不明白佛家的道理。”

  佛又问另一位沙门:“人的寿命有多长?”

  这位沙门回答说:“有吃一顿饭那么长的时间。”

  佛说:“你不明白佛家的道理。”

  佛又问第三个沙门:“人的寿命有多长?”

  这位沙门回答说:“人的寿命只有一呼一吸这么短的时间。”

  佛说:“好啊,你明白佛家的道理了。”

  第三十九章教诲无差

  释迦牟尼佛说:修习佛道的人,对于佛教所有的经典言教,都应当相信奉行。就好像人吃蜂蜜一样,不论是中间的蜜糖,还是外边的蜜糖,都是一样甜的。我的各种经典也是这样的。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

  释迦牟尼佛说:沙门修行佛道,不要像推磨的牛那样,只在行动上转圈子,而不用心。身体行动上虽然在修道,拜佛念经,持斋执咒,但内心并不注重修行。如果能真心修道,按佛法奉行,行为上不用修持也是可以的。

  第四十一章直心出欲

  释迦牟尼佛说:修习佛道的人,就好像一头牛背驮着很重的东西,在很深的泥里艰难地行走,疲倦到了极点,不敢向左右看一眼。只有走出淤泥道路之后,才能稍微休息一会儿。沙门应当看到,色情物欲比淤泥还要厉害。只有一心一意思念佛道,按佛法奉行,才可以免除人生之苦。

  第四十二章达世如幻

  释迦牟尼佛说:

  我看那国王和诸侯大臣们的官位,就如同飞过墙缝的灰尘一般微不足道,而且转瞬即逝;

  我看金银玉石宝物,就如同瓦片砖块一样;

  我看高贵华丽的丝绸衣服,就如同破布一样;

  我看三千大千世界,就如同一颗诃子一般大小;

  我看浩瀚阿耨达池水,就好像涂足的油一样少;

  我看佛教的各种修行方法,就好像变化着的许多金银珠宝聚在了一起;

  我看无上乘的佛法,就好像在梦里看见的金帛一样虚妄不实;

  我眼中的佛道,就好像空中的花一样,并非一成不变,人皆成佛,佛道自然就不存在了;

  我看佛众的禅定,就好像须弥山柱一样,出于海而毫不动摇;

  我眼中的涅槃,就像白天或晚上仍然醒着一样;

  我看世间一切事物的颠倒与正立,就像六条龙在乱舞一样,随时在变化无定;

  我眼中的平等之法,就像一块真实存在的大地;

  我看弘扬佛法,就好像春生、夏长、秋衰、冬枯的花木一样,生生灭灭,时兴时衰,随缘而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qingguoa.com/yfyl/95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西青果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