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西青果 > 西青果使用注意 > 正文 > 正文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28 10:55:16
行政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ktyx.com.cn/lehuo/baike/20201222/626.html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土茯苓的功效

土茯苓,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别名:

禹余粮、白余粮、饭团根、红土苓、土萆薜、硬饭头、冷饭团。

来源:

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glabraRoxb.的根茎。

产地分布:

生于山地、山坡、山谷疏林下和灌木丛中或河岸林缘。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

药材性状:

土茯苓药材略圆柱形,稍扁或不规则条块,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无臭,味微甘、涩。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淡。归胃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用法用量:

15~60g。

土茯苓的作用临床应用:

土茯苓用量15~60克,煎汤内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用治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现代临床用土茯苓复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疗效良好;还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前列腺炎、急性睾丸炎、阴道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及治疗痛风、膝关节积液、淋病性尿道炎。

相关论述:

1、《本草汇编》:“病杨梅毒疮,药用轻粉,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痈漏,延绵岁月,竟致废笃。惟锉土萆薢三两,或加皂甙、牵牛各一钱,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数剂多瘥。盖此疾始由毒气干于阳明而发,加以轻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挟相火,来凌脾土,土属湿,主肌肉,湿热郁蓄于肌腠,故发为痈肿,甚则拘挛,《内经》所谓湿气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湿,湿去则营卫从而筋脉柔,肌肉实而拘挛痈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湿未郁也。此药长于去湿,不能去热,病久则热衰气耗而湿郁为多故也。”

2、《本草纲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按《中山经》云,鼓镫之山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

3、《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其解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4、《本草拾遗》:“草禹余粮,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调中止泄。”

5、《本草图经》:“敷疮毒。”

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

7、《本草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8、《生草药性备要》:“消毒疮、疔疮,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9、《本草再新》:“祛湿热,利筋骨。”

10、《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风湿性关节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相关配伍:

1、治血热头痛,咽喉肿痛,经血淋漓等妇女血症:土茯苓与金银花、诃子、栀子、川楝子、黄连、瞿麦配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七味土茯苓汤)

2、治梅毒,淋病:土茯苓与金银花、紫草茸、茜草、枇杷叶、草乌(制)、诃子、栀子、白云香、苘麻子、红花、瞿麦、黑云香配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十四味土茯苓汤)

使用注意:

肝肾阴亏者慎服。

1、《万氏家抄方》:“不犯铁器。”

2、《本草纲目》:“服时忌茶。”

3、《本草从新》:“肝肾阴亏者勿服。”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qingguoa.com/syzy/9520.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西青果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