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汉服爱好者,我想没有人不知道“诃子裙”吧?
那是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就目前的考据进度来说,市面上的大袖衫+抹胸裙,这种所谓的“诃子裙”,其实不算是汉服呢?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诃子裙”这一说法是从何而来的。
诃子(读音hēzǐ)亦称“袜胸”、“襕裙”、“合欢襕裙”、“抹胸”等。汉族服饰中妇女的胸衣,自后向前围束,下面有线,可以同时围系裙腰。清代又称肚兜。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侧手从抹胸里取出一个帖子来。”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今之袜胸,一名襕裙……即唐‘诃子’之类……自后而围向前,故又名合欢襕裙。”诃子为中国古代女性的内衣之一,流行于唐朝、宋朝、明朝。(资料来源自百度百科)
而另外一种说法,则和我们的杨贵妃有关了。相传“诃子”为杨玉环发明。《事物纪源》中载:“贵妃私安禄山,指爪伤胸乳之间,遂作诃子饰之。”
不过上面这些记载,大多都是野史。但我们可以比较确定的是诃子为中国古代女性的内衣之一,流行于唐朝、宋朝、明朝。在清朝的时候其实也有延续,但是一般会直接叫做肚兜。
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汉服商家卖的“诃子裙”,其实更多的是根据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来复原的。
但是根据《簪花仕女图》复原出来的衣服,就一定是正确的?就一定是汉服吗?
那倒不一定。
就根据古画复原汉服这一做法来说,画作能提供的只是一个二维层面的参考。而复原汉服,并不能只根据平面来复原,因为衣服的立体结构,剪裁方法是很难从平面上看出所以然的。这也是为什么形制党,考据党都认为,若没有出土文物的证明,不能得知文物的内部结构的话,是很难证明某某形制的汉服是存在的。
而《簪花仕女图》,官方(百度百科)说法是,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年)八月,太平公主谋反被诛杀,其在积善坊的府邸被没收。寿王李瑁与杨玉环大婚前,唐玄宗将太平公主的这处宅园赐给李瑁,成为寿王府。上巳节后的一天,长宁公主、咸宜公主等四位贵夫人前来寿王府,杨玉环领她们到花园赏花。这时,年轻的宫廷画家周昉奉诏为杨玉环画像,他来到寿王府。李瑁将周昉引至花园中,周昉见这五位贵妇人正游玩簪花,就静静地在旁边观察。几日后,周昉根据当日的场景,画出了《簪花仕女图》。
但《簪花仕女图》从唐代流传至今,其实经历过两次的空白。此卷曾被南宋内府收藏,南宋末归贾似道所有,元、明间流传无考,清初为梁清标、安岐收藏,后入清内府。
唐中期到南宋高宗时期。这多年的空白使有些人认为这卷画是宋摹本。宋高宗曾命人对绍兴内府收藏的所有的书画藏品重新进行了一次重裱。《簪花仕女图》也在其列,而这一次的重裱也导致此画的原貌被改变。
元、明两朝。多年间,此画一直不知去处,直到清代才出现在大藏家安岐那里,并被他断为周昉所作。之后人们也都沿袭了这种说法。
因此,我们很难断定,根据《簪花仕女图》复原出来的所谓的“诃子裙”,就是正确的汉服。所以目前商家所作的“诃子裙”,严谨地对待的话自然是不能被称为汉服,目前更认可的说法是,应称为“汉元素”,又或者是“形制存疑的汉服”。
那“诃子裙”不是汉服,那就不能存在,不能购买吗?
虽然“诃子裙”不是汉服,但是“存在即合理”。这里的“合理”当然不是指”合“汉服形制的理,而是指既然”诃子裙“能存在,能被销售,能有较多的人购买,证明它是有市场的,是有存在的意义的。
只不过,希望商家在售卖时,能标注”此非传统汉服,为现代根据古画创作的汉服衍生“或”汉元素“之类的话语,不误导大众,严谨地对待汉服形制,汉服文化。
如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
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qingguoa.com/syzy/9506.html